联合早报

下午察:中国电动车价格战又打响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4-23 22:10
下午察:中国电动车价格战又打响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又掀起一场残酷的价格战。

打响价格战第一枪的是特斯拉。这家在上海有厂房的美国制造商,在涨价不到一个月后,突然宣布降价。4月21日,公司中国官网显示,其Model 3、Y、S,以及X全系在中国市场降价1万4000元(人民币,下同,2680新元)。

特斯拉没有说明原因,但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与其销量下滑有关。彭博社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简称乘联会)数据的计算显示,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前三个月的10.5%,大幅降至2023年第四季的6.7%左右。

特斯拉降价之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理想汽车4月22日也宣布,包括L7、L8、L9系列和新型全电动MEGA车型在内的所有车型,降价最多3万元。

在美国降价之后,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也在中国下调所有车型的价格。图为4月22日北京一家商店内展示的特斯拉Model 3汽车。(彭博社)

这两家电动车巨头一前一后降价,明显向市场传递一个信息:新一轮价格战已开打。这距离比亚迪在2月中牵头的价格战还不到三个月。比亚迪是中国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

中国车市在2023年经历多场价格战,不少车企因此被淘汰出局,包括威马、天际以及爱驰等。

在行业人士看来,今年价格战的势头似乎更凶猛。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说,去年降价总体相对均衡,但今年达超强程度,而且降价模式不再是增配不降价,而是直接突破历史价格下限。

《证券日报》报道,光大证券研报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累计已有近40个品牌共128个车系宣布优惠、补贴或降价。

例如,问界宣布新M7入门版直降2万元、吉利汽车针对旗下帝豪L、星越L、豪越系列给出最高5万多元不等的优惠。小鹏汽车星期一也宣布,即日起至5月5日,推出总额5亿元的购车补贴……

小米引发这一波价格战?

有观点认为,这轮价格战之所以开打,或许与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巨头小米3月底发布的智能电动汽车SU7有关。根据官方数据,SU7开放预订后,24小时突破8万8898台,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全年交付量会突破10万辆。

澎湃新闻引述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说,车企选择同步在这段时间降价,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赶在小米SU7的“七天无理由退订期”之前抢占这些用户的心智。因为一旦过了七天期限,小米订单就会锁单。

4月3日,在小米汽车交付中心(上海九淦店),工作人员为首批小米SU7汽车用户填写相关交付信息。(中新社)

除了降价,也有车企推出巨额补贴。证券时报网4月23日引述蔚来线下销售员说:“补贴是针对那些在小米汽车锁单,无法退定金的用户推出的。如果这些用户转买蔚来的产品,我们将补偿用户5000元。”

也有分析认为,此次价格战的背后,与这些车企去年达不到销售目标有很大关系。彭博社1月报道,只有三分之一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实现2023年的年度销售目标。

彭博行业研究汽车分析师乔安娜分析,冠病疫情后,中国经济反弹势头迅速消退,导致2023年市场竞争比预期更激烈,因此消费者信心依然低迷,不利于定价的因素可能持续到2024年的大部分时间。

有分析说,电池成本下行,才是真正让这些车企拥有开打价格战的底气。

电动车成本结构中,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左右。《北京日报》报道,过去几年,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度暴涨至每吨近60万元,近期已跌至10万元以下,为降低成本创造空间。

崔东树向《证券日报》说:“从新能源车角度看,随着碳酸锂价格下跌、电池成本降低,造车成本也将有所下降。”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报道,按体积加权平均计算,中国电池成本已降至每千瓦时126美元(172新元),而美国和欧洲的电池价格比中国还高出11%和20%。

《工人日报》引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分析说,价格战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供给过剩、需求增长相对放缓的矛盾相关。

据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网站消息,深圳市价格认定与监测中心认为,从供应端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万3000辆,比上年增长三成。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仅比亚迪、问界、理想三家的计划交付量就增加230万辆,而市场需求预测仅有210万辆增量,市场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降价真的能提升销量吗?

从2023年初算起,这场价格战已打了快要一年半,而且目前还没看到止战的迹象。不过,让外界关注的是,降价真的能提升销量吗?

中国科技媒体钛媒体3月15日报道,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价格战只对19%的消费者在作出购车决策时起到刺激作用;有超六成的消费者不关心价格战;另外有17%左右的消费者表示,价格战抑制他们的购车决策。

北京一辆电动汽车2月2日在中石化的电动车充电站充电。(路透社)

《中国新闻周刊》引述崔东树说:“价格战对车企短期的销量促进作用实际并不明显,尤其是在价格不稳情况下,消费观望情绪特别浓重。”他进一步指出,降价可能会带来降价车型自身的销量增长,但对其它相关车型就会形成明显的观望态势,并由此导致相关车型不得不降价、不降价就卖不动的局面。

崔东树强调,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可能靠产品力挺住,但有些企业可能就不得不降价,形成市场停滞、进一步等待降价,然后其他消费者再等待的循环,短期对销量反而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新能源渗透率历史性突破50%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1日至14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26万辆,同比增长32%。4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央广网引述分析说,新能源汽车在动力、静谧性、智能化等方面已全面超越传统燃油车,尤其是插混,集燃油、插电、增程、纯电动的功能于一体。在价格关口突破后,燃油车难有还手之力,预计到了下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这意味着,如今开打的价格战,最残酷的日子还没到来。

总的来说,价格战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有没有用,目前其实说不准。从上述行业报告来看,降价对用户的购车决策并没有太大增益。从车企的角度而言,价格战的影响也难以估量。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利润多少会受损。“家底”足够强大的企业,或许可以继续撑下去,但那些没有庞大资金注入的企业,又要怎样坚持下去?

对中国车企而言,打价格战不应是长久之计,也不该把这套竞争方式当成王牌。毕竟,在这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技术突破和创新才是制胜的关键。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