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耶伦向中国过剩产能发难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4-01 08:11
韩咏红:耶伦向中国过剩产能发难

北京友人最近闲来无事到销售厅看国产电动车。不看则以,一看惊然发现中国车企吉利旗下一款电动车,不论配置、舒适度或用料,都优于他家里正开着的德国原装进口奔驰E。

“全面碾压奔驰E啊……”友人向我叙述这个情境,语气中充满感慨与震惊——中国国产车不仅造车技术大幅提升,连舒适度都赶上了欧洲车。另一名不开车的友人更夸张,她无意中看到小米最新电动车的视频广告,被SU7的操作简易性与价格震慑到,心动想去学开车了。

谁能想到呢?经过10多年的艰苦耕耘,中国国产车已非吴下阿蒙。2023年中国在世人的惊叹中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同年最后一季度中国比亚迪也超越了美国巨头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车制造商

回想多年前比亚迪新能源车2007年在广州车展上亮相时,曾被业内人看笑话。今天比亚迪可是欧美同行闻风丧胆的对手,特斯拉老板马斯克就说,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车企足以把绝大多数世界竞争对手“摧毁”。

但大家也心知肚明,中国车企的实力是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中“卷”出来的。2022年被称为中国新能源车内卷元年,2023年更是全行业内卷,车企不负毛利卖车,小米创始人雷军最近就坦言SU7是亏本卖,“卖一台亏一台”。新加坡学者陈光炎形容,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犹如养猛虎,起初是有国家支持与津贴,“先给一点肉,然后肉愈给愈少,让它们互相杀”,最后将剩下几头真正的猛虎。

当这些存活下来的猛虎、“内卷大军”浩浩荡荡进军国际市场分一杯羹时,给欧洲和美国带来的恐慌可想而知,从政府到产业都坐不住了,经济问题迅速演变为政治问题。

欧盟已在去年10月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今年2月以来,美国从财政部副部长到贸易代表办公室高频次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发出警告。到了上星期,财长耶伦也加入阵容,高调指责中国的过剩产能扭曲了国际市场价格与生产规律,伤害了美国企业与工人。耶伦还预告,本月初她访问北京时会以中国将过剩产能销售海外为关键课题,要求北京采取必要步骤处理。

耶伦点名的领域,正是中国外贸的“新三样”:光伏产品、电动车、 锂电池。她还说,“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重点产业采取如此大量的补贴”“中国要的是对这些产业的全球主导力”。

许多中国网民认为耶伦是输不起耍无赖、为中美竞赛而炒作话题,或只是为了安抚国内选民而摆摆姿态。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11月的总统选举前,美国处理美中关系会选择“稳”字当头,不会在芯片等原有领域之外对中国采取激烈制裁、节外生枝。然而,产能过剩问题对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外部环境的冲击,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中国,产能过剩是个老问题,说白了就是国家制造能力过剩,因制造能力蜕变提升、供需不匹配而产生。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产能过剩在中国一直间歇性出现,其中部分产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被消化掉,也有的成为尾大不掉的包袱,像中国房地产所陷入窘境,很大原因就在于产能过剩。

电动车等外贸“新三样”迅速成了新的过剩产能,这个局面与中国造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样出人意料。它带来的隐患在于,这些高端制造业面对的产能过剩压力竟超过了传统产业。用学者的话说,就是高端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降幅超过了传统产业,高端产业刚发展起来就面对过剩压力和风险,这个局面是中国不曾经历过的。

如果走出国门,国际地缘政治与贸易保护主义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卢锋3月中旬在一场座谈会上就提醒,具有全球供应链特点的行业,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在国际经贸领域引起的扰动,与过去的经验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北大国发院教授黄益平对症下药建议了一些实招,包括产业政策要支持技术突破,而不是产能的复制;创新要更市场化;产业政策要有退出机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不要为了政治正确而盲目跟从一个方向,加剧宏观失衡。

耶伦指责中国对“新三样”的补贴巨大,从世贸组织规则上未必能找到中国违反条例之处,但在客观现实中,国际上现有的玩家也不可能没有反应。根本原因是整个中国都已不是吴下阿蒙,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存活下来的都是“猛虎”,当中国内部的供需失衡传导到世界也会造成巨大冲击,成为国际经济矛盾焦点,甚至上升为政治矛盾。

但是,中国也有不得不往产业链高端转移的理由,光靠消费内需不足以维系中高速增长,而中国也有自身的社会稳定与政权稳定须考虑。

据说,德日产能过剩是历史上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背后的经济原因,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好在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国精英的言论,反映他们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警觉,并在想办法化解。大国崛起,确实不容易。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