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学者:中央加强地方集权对科技创新帮助不大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3-30 07:21
学者:中央加强地方集权对科技创新帮助不大

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对解决地方债问题、防止系统性风险有帮助,但对经济发展,尤其是中美较量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而言,帮助不大。

穆迪主权风险部副总裁佩奇(Martin Petch)3月19日在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举办的研讨会上说,中国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与政协年会)看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政策协调更有效了,中央和地方关系更密切地配合工作。

佩奇说,中国地方政府面临土地销售下降、房地产低迷、地方债高企等问题,北京官方意识到需要更好地和地方政府协调,把政策从中央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他认为,这会让中国的政策确定性增加,有益于增加市场信心。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密切程度、配合,对中国是否能顺利度过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转型,有重要影响。”

参加同场研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指出,政策协调有效也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他认为,这对解决地方债问题、防止系统性风险有帮助,但对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而言,帮助不大。

去年,中国的中央政府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10.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93万亿新元),是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郭良平说,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地方政府非常活跃,一把手都希望通过发展经济、做出成绩打开上升渠道,甚至互相竞争。但这种模式导致中共和中央政府的命令难以传达到地方,也是不可持续的模式。他指出,这种局面在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之后逐渐改变,当前地方更重视执行中央指令、重视政治上的表现。

他也认为,在收紧之后,应该有适度的放松。中央对地方不能控制得太死、太紧,如果大家都怕犯错,可能导致无法创新。当前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加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希望在技术创新上突破,那么就更需要创新的、相对更自由的文化。

不过,郭良平也认为,目前有迹象表明,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今年1月,中国官方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阐明新质生产力时提到,“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郭良平说,能提出“宽容”这样的字眼,也是一种信号,表明高层意识到在探索中会犯错,需要给创新的探索留有余地。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