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侧记:刘建超的沟通艺术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3-28 07:21

约一小时的论坛中,宴会厅数度爆发出轻松的笑声。被一些西方智库称为“影子外长”的刘建超,用中国官场不常见的沟通方式,向与会者发起了魅力攻势。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本周访问新加坡,星期三(3月27日)到香格里拉酒店出席由通商中国和《联合早报》联合主办的“慧眼中国对话”。

面对对话主持人、资深媒体人李慧玲抛出的问题,这名在外交场域经验丰富的中国官员展示出娴熟的应对能力,谐音梗、反问句、甚至是自嘲,柔中带刚地见招拆招。

外界对中国经济信心不足,中国的处事方式又让人觉得更难以预测,中国要如何挽回投资者信心?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在对话环节一开始就抛出这个话题。

刘建超机智地借论坛名称“慧眼中国”,以及李慧玲名字中的“慧”字回应说,“看中国一定要用慧眼”,并打趣说“也就是慧玲的眼睛”。

言归正传,他解释,“所谓慧眼就是独特”,并提醒如果大家都这样看一件事情,形成的观点未必正确。

刘建超随后在问答环节再度暗示在中国问题上不要人云亦云。他说,西方的观点,即使再有影响力,都未必代表全世界的观点,因此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去分析和判断所谓“国际媒体”谈论的事情。

在中国对外沟通的问题上,李慧玲提到,中国所用的很多语言跟世界有距离,中国的语言得分析字里行间,外部读者往往“文字好像看懂,但意思看不懂”。现场与会者听后报以认同的笑声。

刘建超停顿了一下,面露一丝无奈,随后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微笑反问:“这怎么办呢?新加坡派更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去?”他的回应再度逗笑与会者。

但他也马上给出认真的回答,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环境,中国自身的政治体系、语言与体制,也就是中国强调的“中国特色”,包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等,而语言的问题得放到政治环境中来看。

这名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外交官接着话锋一转说:“尽管我学英语学得很久了,但有时候西方的语言我们也不一定懂。”

他说,中国不排斥外国先进的东西,不拒绝向别人学习,包括学习西方的经济术语、社会术语等。“不妨其他国家也把自己放到中国的语境中去学,这样有助于了解,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的信心。”

那么,中国对外沟通的难题在哪里?刘建超没有咄咄逼人,但潜台词是西方是否也能认真学习一下中国的语境?

不过,随后他也坦承,中国的语言有时很难同外国的语言对起来,“有时候翻译特别坏事儿”,翻译后的语言更难懂、更激烈。

这名正积极拓展中联部党际交流与对外工作的官员说,尽管很难脱离中国的语言体系,但中联部会力争把中国的政策讲得更清楚。

这是刘建超继1月参加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的论坛后,再度在公开平台上与外国受众面对面交流。他在论坛上不用艰涩难懂的官式语言,而他对主持人发出部长“到外交部流动是否自然”这个暗探他职务动向的刁钻问题,也是临场回应。

从演讲到对谈、问答,刘建超自如地在中英语之间切换,也不时联系到新中关系,向本地观众喊话。他也不点名暗批美国的对华科技封锁,搅动南中国海局势,并解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概念。

刘建超还自嘲说,沟通的工作确实很难,而“尽管今天可能发现刘建超说完了以后,大家还不清楚,那是我的问题。”

一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400名与会者是不是都被他说服了呢?那可不一定。但沟通的真谛本来就不是说“赢”别人,更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让对话可以继续,大家可以和而不同。从现场频频爆发的笑声可见,这场短暂的接触中,他想释放的信号大家听到了,还感受到了这名中国高官沟通中的诚恳与开放。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