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婧:透支结婚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3-19 07:21

看到“结婚人数近10年来首次回升”话题高挂微博热搜榜上,二十几岁的中国朋友不以为然:“因为今年不吉利,大家才赶着在去年结婚。等着瞧,今年还会跌回来。”

根据中国民政部上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共办理结婚登记768万对,比2022年增加12.4%。这是中国结婚人数自2013年以来首次止跌回升,不仅比前一年多出84万5000对,也超过2021年的763万6000对。

综合各家媒体报道和专家意见,去年结婚人数罕见回升有几个原因。一是2022年的严苛防疫封控影响恋爱交友,导致当年结婚人数跌破700万对,录得近40年最低水平,形成较低比较基础。2022年底突然解除防疫措施导致的大规模疫情暴发,又迫使一部分人推迟到2023年结婚。

另一方面,今年是农历年中没有“立春”节气的“无春年”,又称“寡年”。受“寡年不宜结婚”等民间观念影响,有些人特地避开今年,赶在去年结婚。还有一部分新人决定去年结婚,是为了掐准时间,好在今年生下寓意吉祥的“龙宝宝”。

现实和民俗因素同时助推下,这三年里多数有意成家的人都集中在去年结婚。随着去年结婚人数增加,今年预计也会有更多新生儿到来,缓解人口减少的趋势。

但这也意味着,这段时间里的新婚夫妇和新生儿增加都只是阶段性现象,今年大概率会像中国朋友说的那样,结婚人数再度减少,进而导致明年生育率下跌。有网民一针见血地指出:“去年只是透支了今年的结婚人数。”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16至59岁人口同比减少1075万人,已是连续第五年下降。也就是说,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正在持续减少。

此外,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也披露,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已从2010年的24.89岁推迟到2020年的28.67岁,晚婚已成为主流趋势。这些都令本就严峻的中国人口形势面对更大挑战。

随着中国人口连续两年下降,新生儿数量降至历史新低,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灰犀牛”的担忧日渐加剧。中国决策层去年5月已在会议上要求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国官方同年10月又强调,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

中国总理李强两周前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家有子女的同事马上发现,报告中新增了不少鼓励生育的表述,如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等。

遗憾的是,中国两会期间召开的民生主题记者会,并未涉及结婚和育儿相关内容。但婚育问题和其他受关注的经济民生课题环环相扣,从经济前景到就业形势,从楼市动向到教育资源分配,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结婚生子的态度。

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不育,是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中国的尴尬处境在于尚未全面“富起来”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这些年在上海结识的年轻朋友,多数还不到30岁,就已成为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原因大同小异:工资涨得太慢,生活成本太高,光是养活自己都不容易;更别提结婚还要买房,生子后开销大涨,远不如一个人快活自在。女性友人还担心会因生育遭到职场歧视,索性“不婚不育保平安”。

持续内卷的社会造就了“躺平一代”,随之导致的少子化趋势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由于新生儿减少,中国幼儿园数量在2022年首次下降,2023年降幅进一步扩大,全年有近1万5000家幼儿园关停,数以万计的员工失业。这股倒闭潮随后将蔓延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对上下游产业造成更大冲击。

从长期来看,这个长期享受人口红利的大国,将面对劳动队伍萎缩带来的产业竞争力下降,以及青壮年人口减少导致的社会活力降低、创新研发受限等挑战。已有研究显示,从现在到本世纪中,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压低中国经济潜在年平均增长率1.6到1.7个百分点,这无疑将拖慢中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当前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婚育课题在两会期间没有成为受关注的焦点,并不出人意料;但落实相关政策的紧迫性不能因此降低。只有尽快通过切实措施加强社会安全网,才能提升民众安全感,让他们对成家生子不再那么避之不及。

10年来首次回升的结婚人数与其说是喜讯,不如说是一记警钟。当中国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被不断透支,下一个亮红灯的恐怕不只是出生率。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