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外卖小哥赚百万的神话背后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1-24 22:10
下午察:外卖小哥赚百万的神话背后

中国A股跌跌不休、愁云惨淡之际,中国互联网近日流传起一个段子:

“不炒A股了,决定换个环境换个新工作,但现在很纠结,因为送外卖三年能赚102万(人民币,下同,约19万新元),送快递三年能赚108万,做代驾三年能赚120万,收废品年入100万,卖煎饼果子一年可赚80万,回乡下养猪三年可收200万......诱惑太多,真不知道该选哪个好呢!”

这个充满反讽意味的段子背后,是近几个月中国媒体轮番上阵,对各路临时工、蓝领工致富道路的大力宣传。

近一个月冲上微博热搜的就有:送快递三年赚108万、00后男生收破烂年入20万、年轻人入行装修月入4万、90后瓦工日薪2000在省会买了房。

其中引发舆论争议较大、发酵时间也较长的是上周一则“外卖小哥称三年收入102万”的热搜词条。

外卖小哥陈思小学未毕业,因为创业失败,负债到上海跑外卖,三年后成为上海“跑单王”之一。陈思将自己的经历发布到了短视频平台,经中国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

媒体的报道引述业内人士证实,陈思此前确实多次成为属于兼职性质的平台众包骑手中的月度“单王”,三年赚了102万元也得到确认。

目前已经还完大部分债务的陈思在接受采访时对着镜头说,“只要迈出去心中那一道坎,比什么都好,就怕不迈出去”。

但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多数网民却并没有买账。

有自媒体算了一笔账,按照三年赚102万,一个月就是2万8000元,那么他每天得工作16个小时,而且平均每小时还得有12单左右。这还是建立在基本全年无休的情况下,简直就是在透支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很可能走向有命赚钱没命花的悲剧。

陈思在报道中也说,自己最辛苦的时候每天就睡三个小时,并解释自己背负了创业失败的债务,“当时满脑子就想着挣钱还债”,连命都觉得不重要了。

回过头看,陈思呼吁大家要量力而行,不要模仿他这样的工作强度。

公平地说,陈思具有三年赚百万的客观条件。他有巨大的债务压力,又碰到疫情时期外卖单价飙高,而且自己没有生病、没有出事故、身体足以支撑高强度的连续工作,但这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毕竟只是少数。

去年2月发布的一份《中国外卖骑手职业群体调查报告》指出,近一半外卖员月收入在4000元至5999元,月收入8000元及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占比仅为7%,而且还有近三成外卖员没有任何福利保障。

《中国外卖骑手职业群体调查报告》指出,近一半外卖员月收入在4000元至5999元。(法新社)

报告还显示,外卖群体每周平均工作6.4天,每天平均工作9.8个小时。其中,六成以上外卖员一周七天都在工作。

可见,大多数外卖员工作强度都大大超过法定标准,但薪水和陈思相比却遥不可及。

有网民不禁反问,外卖小哥到底是励志故事,还是在刻意造神?刻意造神的目的是什么?

老生常谈的“孔乙己长衫”

有中国自媒体统计,过去一年中国官媒密集报道了多个年轻人打工致富的故事,其中至少37个故事上了微博热搜,包括“00后女孩抡大锤砸墙月入3万”,“90后会计转行做家政月入4万”,“90后瓦工日薪2000在省会买了房”等,而这些工种恰恰是门槛较低、工作辛苦也缺乏稳定的蓝领工。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大学毕业生人数又屡创新高,近两年每个毕业季都成了“最难就业季”。中国面临“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工厂又招不到人”的结构性就业难题,也成为舆论焦点。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以上,但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5,即每150个岗位只有100位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

由于蓝领在市场稀缺,其薪水其实比以前更有竞争力。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星期二(1月23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蓝领的平均月工资是6043元,是10年前的2.26倍,与白领收入差距也进一步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超过白领。

有报道称,近两年受疫情和经济影响,许多行业都在裁员减薪,但像家政、月嫂这样的需求仍然稳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月嫂行情达1万元以上。但即使如此,年轻人仍然会为了月薪不足月嫂一半的事业单位岗挤破脑袋。

中国互联网去年流行的“孔乙己文学”反映了年轻人择业的心态。即使中国官媒和“共青团中央”先后对此发文,呼吁年轻人“不要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但在普通民众看来,分工和劳动方式以及社会地位仍然是就业的重要考量。

中国互联网去年流行“孔乙己文学”,许多大学生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等句式来抒发自己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失落。(互联网)

中国媒体近日就装修工月入3万元的新闻发起了 “不体面但赚钱的工作你愿意做吗”的网上调查。有网民指出,如果舆论还抱着蓝领工作就是“不体面”的观念,中国就业错配问题要得到解决,恐怕比想象中更难。

此外,受经济环境拖累,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民众普遍信心受挫、士气低沉,市场环境不被看好,也是一连串“造神”故事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国官方媒体曾在2022年用“灵活就业”的角度,报道大学毕业生进入直播等行业,“中国灵活就业者达到2亿人”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但遭到了网民一面倒的质疑和批评,嘲讽其“丧事喜办”。

报道角度可以灵活,但数据却是实打实。中国青年失业率去年首六个月一直攀升,并从4月起不断刷新201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直至官方暂停公布7月以后的数据。

时隔半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上星期三(17日)再度公布该项数据,但新统计方法不再涵盖在校学生。中国官方解释,这是为了“更加准确反映青年就业失业情况,从充分考虑国情的角度出发”。

中国青年失业率去年首六个月一直攀升,并从4月起不断刷新201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中新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媒体试图通过打造一个又一个蓝领工人的致富神话,既营造出年轻人逆势翻盘、振奋人心的积极气氛,又呼应此前对脱下长衫、普职分流的呼吁,可谓一箭双雕。

但从目前网民的反应来看,这轮舆论造势会不会重蹈“灵活就业”的覆辙,民众接不接受、相不相信,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