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教授被举报停职之后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1-19 22:10
下午察:教授被举报停职之后

中国华中农业大学11名研究生星期二(1月16日)联名举报教授学术不端,不到72小时内,事情就有了初步结果。

校方星期五(19日)凌晨发布情况通报,初步认定被举报教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决定停止其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

通报最后说,学校“坚持对学术不端和师德失范零容忍”,将进一步对举报问题作全面调查,并根据最终调查结论依规依纪处理。

快速认定学术不端

发布举报信的11人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和动物医学院,其中博士生两人、硕士生九人。他们举报的是该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飞若。

公开资料显示,黄飞若1999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读本科,200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17年成为升任教授和博导,现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主任。

黄飞若的履历上不乏省级和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等。

华中农业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2005年被列入“211工程”大学。(湖北省政府官网)

联名举报信发布后,当天便获得大量关注,登上微博热搜。华中农业大学16日下午发声明说,关注到网上的举报信息,已成立工作专班,启动调查程序。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隔天(17日)回复媒体询问时也说,正在调查此事,有结果会第一时间公布。

当事人黄飞若也在星期四(18日)发声。他接受上游新闻采访时说,被举报后“饱受精神折磨”,也写了针对学生举报的回复材料,“为学生考虑,没有选择在网上公开”。

对于只带15名学生,却有11人集体举报,黄飞若则称是“有个学生带头,他威胁别人一起举报”。

对此,举报学生之一张黎同一天发微博回应说,这是他这些年来听过的最大笑话,“让我想起了您编造数据时的拙劣”。

不过,校方几个小时后就发布情况通报,初步认定黄飞若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张黎星期五早上发微博,向关注此事的网民表示感谢,但也说这离最终结果还很远,只是“初步认定”,不是“处理结果”,他们所举报的问题也不止于此。

125页举报文件

11名学生的举报能迅速集聚舆论声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份长达125页的举报文件。

举报材料首页并未公开黄飞若的真实姓名,对此举报学生在前言中写道:“黄教授曾在课题组组会上多次讲过,不要在网上发表任何言论,‘我背后有年薪50万的专业律师团队’,‘你就算发表了,别人都是来看笑话的’。”(互联网)

这份举报文件,学生用了近一个月准备,以论文格式阐述了2016年至2023年间,黄飞若指导的三名博士生和13名硕士生的学术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篡改编造实验数据、拼接修改实验图标及数据、改动实验结果、抄袭论文等。

文件举了多个例子,例如一篇老鼠研究曾发表过的数据,可以再次被用到关于猪的研究上,数据不发生任何变化。举报学生将这种做法概括为“移鼠接猪”。

在被指有问题的论文中,多篇为黄飞若主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另外,举报成员作为合作作者的几篇论文也被列入其中。

除了这份举报文件,11名学生还在实名联合举报信中列举黄飞若的其他问题,包括针对学生、克扣学生劳务费、强迫学生进行与学业和科研无关的私活等。

据南方周末报道,一名举报学生说,黄飞若还会把学生叫作“下面的人”;偶尔忘记学生姓名,就称之为“那个谁”。另外,在学术指导上,黄飞若给学生反馈的也多半是格式问题。

举报学生之一张黎今年读博士四年级,几个月之后就能以博士学位毕业。他在知乎上发文说:“我比任何人都明白博士学位对我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当我做出了这个决定之时,6月毕业对我而言已经遥不可及”。

他接着写道:“但总要有人做一些看起来很蠢但是正确的事情吧。”

与张黎一同举报的同学不论是在举报信中还是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都强调了这一点,那就是不希望有人接下来面临相似的情况,在学术造假中磨灭对科研和学习的热情,也不希望挑衅学术道德的人凭“技巧”名利双收。

学术不端屡禁不绝

在中国,学术造假问题由来已久,因学术不端被举报的案例并非这一起。

天津大学化工专业退学硕士研究生吕某2020年11月就曾实名举报,该校化工学院教授张裕卿在2011年到2020年间所做的实验、发表的论文多次造假,并多次帮助其女儿发表论文等。同月,天津大学认定张裕卿学术不端行为属实,与其解除聘用合同。

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2019年11月也曾被曝18篇论文造假后。同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还实名举报三名学界权威造假,包括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耿美玉。

中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当年12月成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对曹雪涛、李红良、李红良、耿美玉和饶毅展开调查,隔年1月通报未发现裴钢等人论文造假,只有李红良和耿美玉的论文存在“图片误用”。

2023年以来,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国教育部本月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

清华大学物理系院士朱邦芬2018年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曾说,学术不端在中国屡禁不绝的原因在于,风险与收获极不相称,严重学术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

裴刚本人也曾说过,在惩治学术造假上,“打一只(影响大的)老虎比打100只苍蝇的效果更明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在本次举报事件后发文指出,一些学校把发表论文数作为办学政绩,因此在科研人员学术不端“出事”之后,就下意识地“保护他们”。

当前许多领域反腐都取得成绩的大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敢站出来实名举报的土壤。在舆论压力下,学校也快速作出处理决定。

倘若事情随着校方的一纸情况通报就告一段落,未来可能只是多了一个学术造假案例。如果能以此为起点,建立一套惩治学术不端的规范,从系统上减少这类行为发生,或许届时对科研仍有热情的中国学生,不必再像华中农业大学的11人一样,赌上前途和命运振臂呐喊。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