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如此打工30年 后顾之忧何解?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1-10 22:10
下午察:如此打工30年 后顾之忧何解?

描述一批合肥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短片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大龄农民工群体的关注。

中国门户网站网易星期一(1月8日)发布了一部名为《如此打工30年》的11分钟短片,片子将镜头对准在合肥从凌晨就开始“趴活儿”(等待招工)的农民工。

他们中,有些人等了一天也没有找到任何工作;有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在去工地的路上,接到了临时取消的电话;还有的,则是在忙碌一天之后,需要照顾孩子和孙子。

这部纪录片发布后不久就被删除,发布视频的网易B站账号也显示暂无法关注。但仍有一些把视频下载下来的网民,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进行“接力转发”。

网民认为,短片中的几个合肥农民工面临的找工作难、保障不足、难以返乡养老的问题,也是中国一代农民工困境的缩影。

蹲不到活儿

这部纪录片显示,在合肥东南角的周谷堆劳务市场,每天凌晨4点就有上千个农民工聚集等待。这些人多为中年,主要打零工,工钱日结,没有合同,也没有福利保险。

网易发布的纪录片显示,凌晨4点,已有一大批农民工聚集在合肥周谷堆的劳务市场等待招工。(视频截图)

其中一名57岁的务工者董桂兰进城务工七年,和小儿子一家一起生活。为了帮儿子分担房租,她希望尽快找到工作。

董桂兰说,她一般凌晨4点出发去劳务市场,即使早上没遇到合适的老板,也要坚持在市场待到下午4点才肯回家。在短片中已连续一周都没等到任何活的她,显得有些焦急。

但她只是众多蹲不到活儿的农民工中的一个。合肥小有名气的爱心人士“火阳哥”陈火阳,从去年年初开始,给没蹲到零工的农民工发放免费午餐。

他说,起初给农民工发免费午餐,只有十几个人来取,后来逐渐变成了七八十人,最多一天有近200人来排队。“找不到活的民工变多了,比往年多得多。”

网易新闻分析,合肥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本完成,基建所需要的工人也就少了。此外,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暂停了施工项目,原本固定在工地的工人纷纷流入零工市场。49岁的装修木工汪顺说,开发商少了,活也就少了。

对建筑工人需求的减少,显然并非只影响合肥一地。中国去年以来的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新开工面积不断下降。数据显示,2023年前11月,全国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为8.7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1.2%。

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4月公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占整体公民工的17.7%。

进退两难

年纪大,技能缺乏,也决定了大龄农民工的竞争力越来越小。陈火阳说,周谷堆劳务市场的农民工多数在55岁以上,文化水平有限,有些人甚至连认字都费劲,只能干一些像砸墙、拆除、保洁之类的力气活。“去工地也只能混进去,55岁以上的人,基本都不要了。”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在近3亿的中国农民工中,4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53%,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9.2%。学历方面,拥有高中程度学历的占17%,大专及以上仅占13.7%。

50岁以上的这一部分人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长期研究农民工群体的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仇凤仙认为,这一代人没有在城市买房,年纪大了之后,工作越来越难找,回乡养老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但回乡养老并不容易。一方面,是没有积蓄。仇风仙的调查发现有41.2%的受访者打工超过20年,但55.2%的农民工存款不到5万元(人民币,下同,9513.7新元)。

另一方面,则是保障不足。外出务工多年的农民工回乡之后没有了土地,也没有足够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多地农村养老金每月不足300元,为了生计、家庭,许多农民工往往会继续回到城市中,再尝试找工作。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去年9月在《国家治理》发表的文章称,中国农民工返乡趋势明显,但对湖北省某劳务输出大县的调研发现,返乡农民工中60%以上是阶段性返乡等待新的务工机会。

在网易的纪录片中,54岁的王兆喜进城务工十多年,有一儿一女,儿子在14岁就和女友生下一个孩子。王兆喜的儿子在另一个工地打工,孙子无人照顾,也没有户口,女儿则还在读书。他说,他还得活下去,“还得再干十年”。

纪录片中,54岁的王兆喜说,他还得在干十年。(视频截图)

打工三十年 孑然一身?

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第一代农民工,走出农村的愿望是美好的。仇凤仙说,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除了改善家庭经济,最大的梦想便是实现“代际跨越”,希望子代上大学,能在城里有份稳定的工作或事业,不再重复打工的命运,于是积蓄也大部分花在了子女的教育、婚配上。

但仇凤仙的研究结果却显示,第一代农民工的孩子大部分初高中就辍学了,读到大专及以上的不到20%,有超过六成的孩子成为下一代农民工,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仅5.1%,自己创业的仅2.9%。

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依然没有消除。自媒体“正面连接”此前的报道指出,城市里的老人有养老金保底,平均每月3000元,但在第一代农民工群体里,这个数字不到300元。

数据显示,2022年,参加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的人数,与参加城乡居民保险的人数相当,分别为5亿和5.49亿人,但实际支出方面,城镇有5.9万亿元,城乡则只有4044亿元。支出差距之大,或可以解释农民工为什么有那么多后顾之忧。

由此看来,中国农民工群体的脆弱性一直都在,只是冠病疫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地产低迷,以及本就不那么乐观的就业市场,让脆弱性再次突显。

中国官方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中国人社部今年1月5日宣布,已于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将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

文件也明确表明要在资金使用方面,统筹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支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政府培训固然是好事,但也要看到,再过十年,就会有8500多万农民工步入60岁。那时他们的晚年,恐怕不仅要靠自身的生产力,更要政府出力,补足社会保障的短板,消除城乡二元分割,才能解决两代人的后顾之忧。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