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特稿:中国式催婚失效 大龄青年不将就结婚意愿降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2-31 08:12
中国特稿:中国式催婚失效 大龄青年不将就结婚意愿降

随着社会变迁,中国现代婚姻观念出现明显改变,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结婚意愿不足,推迟甚至放弃婚姻,婚姻不再是人生必备大事。自冠病疫情以来,个体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与失控感,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每逢佳节被催婚。年末将至,在一些中国家庭,长辈对年轻一代的“中国式催婚”又要开始了。

33岁的建文是广东佛山一家企业的职员,最近他又一次拒绝父母安排的相亲。

建文大学毕业后留在父母身边工作,在家人支持下,他很快成为有车有房一族,工作表现有声有色,属于外人眼中的“潜力股“。

这几年来,建文的父母为他安排了10多次相亲,但他至今仍然单身,并越来越抗拒父母在终身大事上的关心与张罗。

建文说:“很难遇到合适的,我不愿意随便将就。”

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在他的人生规划里,结婚不是目前迫切且必要的选项,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与单身相比,他更担心陷入一段糟糕的关系中。

在上海从事律师工作的黄妃玲(31岁)也有类似的观念与坚守。尽管已到适婚年龄,也有来自父母的催婚压力,但她并不焦虑,也不着急结婚。

老家在福建宁德的黄妃玲,如今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她告诉《联合早报》,尽管也有对精神与情感支持的渴望,但自己清晰认识到,婚姻代表两个人共同走很长的路。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转折与变化,因此双方选择进入一段关系时,都要非常理性与谨慎。

黄妃玲认为,“不好的关系会腐蚀一个人”。

她说,婚姻需要彼此三观相合,相互成就变得更好,如果是因为焦虑、恐惧或为寻求依赖,便匆匆走进一段关系,“我的理性告诉我,这会后患无穷”。

尽管已到适婚年龄,也有来自父母的催婚压力,但31岁的黄妃玲并不焦虑,也不急着结婚。(受访者提供)

作为一名律师,执业过程中,黄妃玲接触过不少离婚案件,看到许多家庭破裂后,女方情绪崩溃,但这并未影响她对婚姻的态度——她并不排斥婚姻。相反,这些经历成为阅历和财富,让她借鉴与总结婚姻相处之道。

黄妃玲说:“有为太过必反之。”在她看来,夫妻是非常深的缘分,她相信命运的安排,对于婚姻顺其自然,无需过于焦虑与期盼。

黄妃玲代表了这个时代一部分独立女性对婚姻的态度与思想意愿,她们理性而独立,拥有选择的权利,婚姻对她们而言已不是单选题。

像黄妃玲和建文这样,拒绝婚姻焦虑的适龄年轻人,在中国越来越多。

小红书、抖音等中国社交平台上,许多博主给自己设定的标签定位是“女性成长”“自由生活”“不婚不育”“不婚独居“等。他们分享自己的婚恋观和单身生活状态,看上去活得舒展自在。

一名拥有上万粉丝的34岁小红书“不婚博主”说,选择不结婚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生活的乐趣大于两个人”。

她在个人账号上说,以前把情绪寄托在别人身上,如果对方没有达到预期,就会产生情绪波动,而在改变这一切后,状态变得完全不一样。

这一言论获得不少认同,一名粉丝留言,“你完全说出了我的想法”。

更多年轻人推迟结婚

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正在选择推迟甚至放弃婚姻。中国民政部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结婚人数为683万3000对,比2021年减少了15万对,是自1986年以来的新低。

在2013年,中国登记结婚人数曾达1346万9000对的峰值,此后连年下滑,九年间结婚人数下降近半。

同时,中国年轻人的婚育年龄也普遍推迟。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在2020年,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的24.89岁增加3.78岁。

婚介人士:结婚已不是人生必选

中国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想结婚?

在广州从事婚介工作的叶国青受访时说,目前婚恋市场的主力军是“80后”与“90后”群体,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经济与思想独立,对另一半有明确的要求,也对婚恋有着清晰的认知。

叶国青说,对很多年轻人而言,结婚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如果没有找到各方面都与自己契合的人选,他们可能宁愿一直“单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受访时指出,中国现代婚姻观念出现明显的改变,可大致以1980年代为分水岭。

她说,1980年代前出生的人群中,除个别特殊情况,绝大多数适龄青年都理所当然把结婚生子当作人生必经阶段;在19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发生巨大改变,青年人的婚恋观与生育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学者:生活不确定性加剧不婚意愿

周小普指出,一代人的婚恋观念发生变化,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价值理念、文化教育等。197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大部分“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中受关注程度较高,更注重自我感受,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延迟结婚或放弃婚姻,更多是他们综合衡量幸福感后的选择。

她说,一方面,许多年轻人正承受紧张的职场压力,缺少社交与交友时间,认为“自己都顾不上来”;另一方面,大城市房价高、养育子女花费大、教育竞争激烈,这些都影响年轻人的结婚与生育意愿,尤其近几年来,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一些年轻人收入偏低,生活不确定性增加,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不过,周小普也指出,尽管推迟结婚与生育年龄的现象普遍,但大多数年轻人最后还是会组建家庭,“30多岁结婚、近40岁生育特别正常”。

期待过高理想伴侣难找

年轻人对伴侣的期待更高,也成为中国青年男女步入婚姻的难点之一。此外,三年冠病疫情,让中国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改变,面对婚姻时更理性。

据中国婚恋交友平台世纪佳缘今年初发布的年度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超过95%的非婚青年都对自己理想的另一半有所要求和规划,其中四成以上有清晰的要求。

对于理想伴侣的要求,58%的非婚青年将“契合自我人生规划”作为重要考量标准。报告认为,这增加青年男女寻找理想伴侣的难度。

此外,社会离婚率持续走高,也给个体的婚恋意愿带来影响。

据官方发布的数据,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登记结婚人数增加,第一季结婚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万对,但离婚人数也在攀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2万7000对。

疫情后婚恋观发生变化

已从事八年婚介工作的叶国青受访时也指出,适婚人群的婚恋观念变得更理性,尤其是冠病疫情后,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与失控感,加剧了这一趋势,更多年轻人不愿被婚姻束缚,向往自由的生活,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她说:“我们以前常说,中老年人搭伙过日子,但现在年轻群体也在流行这种相处模式。”

叶国青观察,现在不少年轻人觉得无须领结婚证,找个能一起搭伙过日子的人就挺好;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在同居生活中实行AA制,共同分摊生活开支。

她指出,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年轻人对婚姻很少会盲目乐观,他们强调精神的契合,也更认同“婚姻应当门当户对”这一传统观点,讲究彼此条件的般配,这些婚恋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近三年来变得愈来愈明显。“牵手的很多,但相处下来,最终领取结婚证的很少。”

她估计,与八年前相比,通过她这个红娘牵线,青年男女最后步入婚姻的成功率,大约减少三分之二。

地方政府搭建婚恋交友平台

结婚人数连年下降,生育率不断降低,一些地方政府也在试点“国家帮忙找对象”,搭建针对青年婚恋的交友平台,助力青年解决难题。

据广西新闻网,广西在2019年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把青年婚恋列入服务青年发展的10个领域之一。当中提出,要定期举办联谊交友、集体婚礼等活动,支持建设线上青年交友平台等,“为他们结交朋友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一些地方由政府主导,定期举办联谊交友、集体婚礼等活动,助力年轻人步入婚姻。图为12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汉式集体婚礼上,身穿汉服的新人行合卺礼。(中新社)

在江西贵溪市,政府主导推出一个婚俗改革小程序,设立未婚男女数据库,建立网上相亲平台。据《中国青年报》,该市31个村(社区)已完成婚介场所,即红娘工作室的登记审批,并已启动婚介服务。

对于当代青年人的婚恋困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指出,社会各界应当对此展开讨论,了解不同群体年轻人面对的困惑,婚恋观念发生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采取何种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哪些是他们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等。

她认为,从根本上说,解决年轻群体存在的现实问题,降低他们对婚恋、生育的物质负担与心理负担,才能提高年轻人的结婚意愿,激发更多人踏入婚姻的大门。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