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习近平上海考察释放什么信号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2-01 07:20

在中国解除严格防疫措施的11个月后,、中国官方本星期到经济重镇、境内最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考察。这也是时隔三年后,中国官方再次踏足上海。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2年接任总书记以来,中国官方赴沪至少五次,分别是在2014年5月、2017年10月、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以及2020年11月,曾连续四年每年去一次。

当时,中国官方赴沪的行程安排与上海举行的重大活动有关,2018年与2019年他出席首届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2020年是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2020年后的三年,中国官方都未再赴沪,即使本月初的进博会他也没有亲自与会,直到本星期在政治局会议后专程到上海考察调研。

他在11月28日到29日走访上海三个地点:上海期货交易所、到张江科学城未来公园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情况。

这些行程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对外展示高层政策导向,三个地点对应三个主题:金融、科技、民生,代表了最高层对这三个领域的加持。

过去几年里,中国高层重视科技创新的导向非常明确,在金融方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反而是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过,近期领导层也频繁表达对金融的重视。中国官方上月31日主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肯定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个中国最高规格金融会议是在阔别六年后召开,地位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在上海期间,中国官方星期四(11月30日)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点内容包括加快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而中国高层强调的开放,还须与国家的安全关切结合。中国官方就要求,长三角区域要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强链补链”行动,与中西部地区加强产业合作,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同时,也要“更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从央视画面看,多名中央高干陪同中国官方访沪,凸显此行的重要性。他们包括中共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两名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中组部部长李干杰,以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考察行程中,上海市的一二把手:政治局委员兼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以及市长龚正自然也陪伴在侧。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没有参与前两天的考察活动,但出席了星期四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把手信长星、易炼红和韩俊也在座谈会上发言。

中国高层这趟上海行,让一些市场人士提高了对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期待,尤其在受关注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仍未有期,本星期一的政治局会议对三中全会全无消息,让人寄望中国高层的考察活动能提振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从疫情解封到今天,中国经济欲振乏力,多项数据都不乐观,内外经济挑战超出了许多人、恐怕也超出官方的预期。房地产深陷低迷、民企投资热不起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在6月后明显放缓,显示民众不敢消费。近期另一突出警讯是第三季度外来直接投资净流出118亿美元(159亿新元),为有记录以来首次录得负值,反映外资撤离中国的程度。

中美关系紧张与美国发起的科技战与经济脱钩,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承压,也让此前发展方式过于倚重投资的问题更为凸显。许多原有的假设正开始被重写,比如中国经济只会愈来愈好,消费者都有信心花钱,外资离不开中国这个大市场,大规模的基础投资迟早会带来经济效益……等等。而官方还没有找到冲破困境的解方。

中国领导层此前已意识到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因此才会提出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批评者则认为政府的做法是强化了国家主导力而非市场作用,加剧了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更需要采取的“药方”是扩大财政开支,加强社会保障以鼓励消费、提振内需。而且,中国的补救措施太弱也不够及时,不足以产生实质影响。

总结起来,高层赴沪的最强的信号,也许就是中国仍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外资,但更有力政策要出台还需要时间,需要调研,而“考察调研”也正是高层本次上海行的主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