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学者:处理青年就业问题 得消除就业壁垒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1-22 07:21

中国大学生面对的就业环境比过去困难,最重要是使用政策资源,消除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壁垒,并在大学生找工作期间给予最低的生活保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郗杰英星期二(11月21日)在《联合早报》举办的第五届新中论坛上,参与圆桌讨论环节,并做出上述分析。

圆桌讨论环节题为“新中青年成长的烦恼”。郗杰英指出,中国年轻人目前面对的四大烦恼,即学业重、就业难、成家不易、养育孩子很艰辛。

中国青年失业率今年首六个月逐月攀升,官方在8月暂停更新,引发关注。

郗杰英在问答环节回应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提问时说,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比1970、1980年代困难许多,其中涵盖结构性问题,也有经济需要转型的问题。

他认为,大学生得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家社会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搭桥铺路。

郗杰英指出,最重要是使用政策资源。他建议要消除就业的壁垒和障碍,消除垄断的企业对平民孩子的就业门槛,并给大学生最低的生活保障。

他说:“不能让大学生饿着肚子找工作,所以国家在他们未就业期间、就业初工资低的时候,以及创业的时候要给予资金的支持。”

参与同场圆桌论坛的嘉宾,包括我国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双丽国际董事卓丽娃、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院长苏惠兰、新加坡全国青年理事会总裁蔡大卫,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彭菲。

卓丽娃指出,这个年代年轻人和父母的交流出现了鸿沟。

她以身边朋友的经历为例说,一些父母认为他们已经替孩子铺好路,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房子、保障。但他们感觉不到孩子的忧虑,甚至觉得孩子有点无病呻吟,导致很多年轻人在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拒绝与父母交流。

卓丽娃提醒,年轻一代向内探索我是谁,向外探索我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家庭和社会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引领。在社会层面上,学校、媒体、政府应尽可能提供一些渠道给青年发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他们。

她说:“我觉得当他们被社会和家庭认同、赞扬的时候,他们是有信心站起来的。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与其我们帮他铺好路,不如我们让他学会走好路。”

蔡瑞隆认为,年轻人最关心的是存在感的问题,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青年,他们可能会质疑自己是否有望脱贫,还是这一生就只不过如此。

蔡瑞隆提醒,若越来越多青年对人生的回应是“我一生只不过如此”,社会的警报就需要响起。 

蔡瑞隆指出,新加坡致力协助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流动性,“这是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都与社会各个组织、各个团体希望取得的一个关键长期成果”。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