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特稿:中俄拟通过“一带一路”加强能源合作 分析:全球“两极化”局势将更明显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10-22 22:10
特稿:中俄拟通过“一带一路”加强能源合作 分析:全球“两极化”局势将更明显

中国与俄罗斯在本届“一带一路”峰会上,透露有意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的迹象,分析认为,以哈冲突令中东情势升温,中国期盼与俄罗斯加强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形成一套陆路的能源运输避险渠道,这也会令欧美更加忌惮,全球“两极化”局势也将更加明显。

上周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中国官方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星期三(10月18日)举行的会晤。在此期间,中国官方两度提及了中俄天然气合作。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官方先是提出,俄罗斯是中国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运营,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他接着又说,希望中蒙俄天然气管道项目尽早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也要推动中俄务实合作高质量发展,积极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等。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在隔天举行的中俄政府间能源合作委员会联合主席会议上,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讨论了俄国对华能源供应、扩大对俄燃料源行业投资的合作事宜。

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发布消息称,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两国能源商业论坛框架内,签署了教育领域合作协议,并就在俄中重点教育机构培训员工的可能性达成协议。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10月18日落幕,中俄能源商务论坛隔天随即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也会见出席的俄方高级别代表团。(新华社)

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受西方国家制裁,中国成为莫斯科的主要贸易选择,能源与天然气则是贸易的重中之重。中国若能取代欧洲,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天然气客户,相信对俄罗斯会有不小的助益;中国在战时也能避开海路遭封锁的风险,通过陆路取得进口天然气。

中俄正洽谈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正是计划将西伯利亚西部的亚马尔半岛上储量巨大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

过去几个月来,虽然俄罗斯一直宣称与中国的谈判处于“最后阶段”,但直到这次峰会迟迟未见实质进展。而中国官方的说法,似乎再次将这项合作案的实施,提上日程。

这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后,台湾国策研究院、淡江大学中国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智库、学术单位连日举办座谈会,分析“一带一路”未来动向。中俄能源合作课题,也受到不少台湾学者关注。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张国城星期四(19日)出席国策研究院座谈会时指出,“一带一路”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北京结合能源安全政策的重要布局,如今中东问题再度浮上台面,更会让北京将此视为政策主流。

他认为,中国藉由陆路方式,从俄罗斯、中亚引进新的能源运输渠道,能有效避免战争发生时,马六甲海峡这类传统石油、天然气海上运输渠道遭西方国家围堵、封锁。

张国城也提到,中国已逐渐成为特定地区的国际秩序领导者、创造者,并且藉由以陆路为主的“一带一路” ,打破美国等海洋国家所制定的国际秩序。

他接受《联合早报》提问时进一步提到,每次只要中东局势升温,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西方的反弹或不信任都会再次浮上台面,因此至少在这一部分,中国很有可能从中获益。

不过,淡江大学中国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甫星期五(20日)则提出,中俄寻求能源避险的同时,中亚国家同样也避免过度倾向中国或俄罗斯,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对会穿越境内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态度有所保留。

在这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虽然中俄领导人都未点名美国,却在言谈间处处提及相应话题。

例如,中国官方在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不是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政治博弈、集团政治对抗,并且反对单边制裁、经济胁迫及脱钩断链。

普京在与中国官方会谈后接受俄媒采访时则说,所有外部因素对俄中而言都是共同威胁,只会加强俄中协作。

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林正义指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放缓,对外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可能一如过往。相较之下,拜登与七国集团(G7)协助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集资才正要开始落实,这也是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具体回应。

他认为,如今,中美两国不仅在传统国际安全建构上对立,连对全球基础设施的援助,呈现“两套标准”与“两个集团”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