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中国新能源车技术出海了?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7-28 22:10
下午察:中国新能源车技术出海了?

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商之一的大众汽车集团,用一纸入股合作公告,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又注入一剂强心针。

大众汽车集团星期三(7月26日)在中国官网发布新闻稿,宣布旗下大众汽车与奥迪品牌,分别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和上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在中国市场推出更多新能源车型。

根据公告,奥迪将与上汽集团深化现有合作,包括推出全新电动车型等。而大众跟小鹏则达成了技术框架协议,将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此外,大众汽车集团还将向小鹏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约9.3亿新元),持有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

据界面新闻报道,这是第一次有跨国汽车公司正式入股中国初创汽车公司,对于整个行业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一重磅利好消息宣布后,小鹏汽车在美股股价一度涨破40%,当天收涨26.7%,至今也还在高位震荡。

大众汽车入股小鹏次日(7月27日),港股汽车股全天强势,小鹏汽车更是大涨33.88%。(中通社)

股市狂欢之后,业界开始思考,这项“大小合作”,是否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摆脱了40多年的“市场换技术”合资模式,开始步入技术出海时代了呢?

“大小合作” 意味着什么?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aetter)星期三晚在微博发文形容,集团与中国车企达成的两项合作是“强强联手”,也是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推进电动化战略的又一里程碑。

贝瑞德写到,两个品牌的合作,都将与各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新电动车型。其中,大众汽车品牌将面向中型车市场,开发两款全新电动车型,奥迪品牌则将凭借新的电动车型,开辟全新的高端细分市场。

他同时强调,新车型将不会取代两个品牌的现有车型。这意味着,届时大众集团将至少在中国市场推出三款新的合作开发的电动汽车。

两项合作意味着,届时大众集团将至少在中国市场推出三款新的电动汽车。图为大众汽车在上海车展展位。(路透社)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中证实,合作车型将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他透露,在分工上,小鹏将贡献智能平台和软件,大众则提供工程设计能力和供应链,并负责上车体和车型设计及内外饰。

这篇报道认为,这次合作中,小鹏逆转了中国产业过去40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定位,开始出口技术、“反哺”外企。赞同这一观点的网民也形容,小鹏通过这样的合作变成了“大鹏”,未来中国初创车企也将在国际市场中扮演更大角色。

不过,也有中国自媒体文章唱衰认为,这次合作的本质是外资在中国市场、借助中国车企核心技术,合作生产自己的品牌车型。文章直言,从长期来看,小鹏相当于自己协助一个品牌更强、销售渠道更广的竞争对手,为对方的核心竞争力添砖加瓦。

汽车互联网平台“汽车之家”则撰文称,这次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各取所需:大众需要尽快在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的中国市场,拿出一款受追捧的产品;而从2022年起销量就接连下滑、并被爆出多起产品设计和安全性问题的小鹏汽车,也需要资金回血和资本背书。

文章列举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大众汽车整个集团销售电动汽车超过32万辆,但在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大众仅卖出了6万2000多辆;而今年以来,小鹏月交付量均未超过一万台,上半年交付量同比下滑近40%。

或许也正是因此,贝瑞德和何小鹏都在各自的微博发了两人面带笑容的合照。贝瑞德写道:“我们彼此确信,大众汽车集团和小鹏汽车对未来移动出行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

瑞德和何小鹏都在各自的微博,发了两人面带笑容的合照。(取自贝瑞德微博)

何小鹏则感谢了贝瑞德和大众的信任,并称期待大和小的携手,将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品牌带到全球。

国外车在中国市场不香了?

至于大众汽车集团为什么要开创入资中国初创汽车品牌的先例,就不得不提到曾经称霸中国市场的进口车企,目前面临的困境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销量占到了汽车销售总量的53.1%,首次占比过半,领导市场。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品牌上一次在这个统计中占据高位,还是在2017年的43.9%;之后三年,国产品牌销量占比一路下滑,2020年以38.4%触底。之后,随着市场转向新能源车、造车新势力纷纷发力,中国品牌的占比在2021年迅速回升至44.4%,并持续走高至今。

而这也意味着,相比“白手起家”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在内燃机时代拥有绝对优势的很多老牌外国车企,由于没能跟上中国市场转型节奏做出改变,开始受挫遇冷,占比逐年走低。其中,大众汽车甚至在今年第一季度,将占据十几年的中国最畅销的汽车品牌宝座,让给了比亚迪。

在全球最大乘用车市场面临如此挫折,不同品牌自然也拿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有的选择再拼一把,有的决定暂时撤退。

其中发力最大的,莫过于大众汽车集团了:从4月率领整个董事会和百余名员工参加上海车展,到宣布投资10亿欧元(约14.6新元)在中国设立电动车研发和采购中心,再到如今和中国本土车企建立战略合作,无不展现集团想要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决心。

另外两家德国汽车巨头马赛地—奔驰和宝马,也明确表态要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其中,马赛地—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allenius)星期四(7月27日)说,尽管中国经济复苏进展不如预期,但该公司仍对中国作为电动汽车长期增长市场充满信心。宝马也在同日宣布,其中国研发团队已启动更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本土化研发,为在中国的适配和应用做好充分准备。

康林松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复苏进展不如预期,但该公司仍对中国作为电动汽车长期增长市场充满信心。图为康林松4月出席上海车展。(互联网)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在中国的销量,在今年上半年下降了9%。而其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主力车型凯迪拉克Lyriq,也被卷入了价格战,在上个月降价14%。

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Mary Barra)谈到公司的中国战略时说:“我们必须以合适的价格、采用合适的技术推出合适的电动汽车。”

而今年残酷的价格战,也使包括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在内的一些车企,选择减产或裁员以缩减规模、应对利润下降。去年在中国的交付量出现10年来的首次下降的丰田,此前调整生产线,裁减了约1000名中国合资工厂的合同制员工;三菱汽车则在7月宣布,经过多年的销售低迷,将暂停在中国的业务并将裁员。

丰田宣布调整生产线,并裁减了约1000名中国合资工厂的合同制员工。图为今年4月上海车展上丰田的展位。(路透社)

同样在中国市场销量受挫的日产汽车则表态,将考虑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从中国向其他地区出口汽车。

面对中国市场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于是否要及时止损,各个品牌显然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取舍。不过,在全球市场转向新能源汽车、很多国家开始有计划淘汰燃油车的大趋势中,能否吸取在中国市场的经验教训,对这些企业也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车企出海路漫漫

外国车在中国市场碰壁的同时,中国车打入国际市场的路也并不好走。

与过去被打上粗制滥造标签、只能出口发展中国家低端市场的中国燃油车相比,中国的新能源车可以说是拿到了中高端和欧美市场的入场券;而这些车企面对国内饱和、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也纷纷着眼布局海外。

只不过,他们目前为止在欧美市场的成绩,尚不尽如人意。

以第二大新能源车市场欧洲市场为例,在中国销量一骑绝尘的比亚迪,今年一季度仅卖出了822辆,而同期特斯拉则达到了7万多辆。不过,选择“走量”战略的比亚迪,第一季度的海外总销量也达到了3万8000多辆,其主要市场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

选择“走量”战略的比亚迪,主市场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图为今年5月曼谷车展上比亚迪的展位。(路透社)

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在欧洲的成绩单则更加惨不忍睹:据中国特级领域自媒体“雷锋网”报道,小鹏在今年1月仅卖出了一辆车,蔚来在1月和2月也累计只卖出了57辆。

文章也直言,中国车企出海发展,必然是一个漫长、高投入的过程,且在俄乌战争导致欧洲电价飞涨的背景下,留给新能源车企的试错空间并不多。

但尽管如此,中国新能源车企依然在选择坚定出海,包括在欧洲、印度等地投资建厂或与当地企业合作。

这篇写于3月份的文章也提到,小鹏汽车在今年7月左右可能会放出大招,重新发力出海欧洲;现在看来,与大众汽车的此次合作,或许就是能帮助小鹏进军欧洲的那个大招。

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无疑给中国自主品牌和技术带来了受到国际认可的希望,也开创了合资模式的新可能性。但在美国持续对中国实施技术制裁、欧洲强调要“去风险”的大环境下,中国车企能否保持技术研发优势,并在海外取得市场和政策的认可,也还是巨大的挑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