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登台札记:病毒就在我身边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5-14 06:58

早点

登台札记

如果你身边没有被感染过的朋友,代表你没有朋友。”4月冠病确诊病例从单日数百例急升到破万例时,网路便流行这句话。

帮忙住家公寓清运垃圾的清洁阿姨4月中突然没出现了,邻居在公布栏贴上清洁阿姨家里有人确诊,请住户近日自行解决垃圾问题。虽然平时都会作好防疫,这是第一次警觉到病毒可能就在我身边。

本月初采访民众党立委蔡壁如,隔两天便接到她的助理告知蔡确诊,互祝平安,我便自主居家隔离。先前曾去数家药局询问快筛试剂都缺货,此时不便出门,更得和同住家人保持距离。

妹妹从4月就觉得喉咙很痒,声音也不对劲,周遭朋友又多确诊,所以今年母亲节我们都只能用电话跟母亲聊天,心里很过意不去。

紧接着,一位住在桃园的朋友确诊,她3月打完第三剂疫苗,5月3日觉得身体有恙,快筛(ART)是阳性,三天后收到核酸检测(PCR)确诊短信,便展开居家照护。此后只收到市政府的防疫包,无人闻问,连居家隔离通知都没有,若非友人协助送餐、送退烧药,“我就跟孤儿一样,搞不好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她问:“居隔要从哪天算起?出门会不会被罚款?”政策变来变去,天天盯着新闻的自己也答不上来。

我致电学公共卫生的朋友,她反而跟我抱怨自己正面临六岁幼儿要不要打疫苗的艰难抉择。她说,卫生福利部传染病防治咨询会预防接种组(ACIP)3月24日才决议不让5岁到11岁儿童打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4月突然宣布可以打莫德纳疫苗。“学校发的意愿调查表,明天就得交,我自己学公卫的,都不知道该不该打,莫德纳剂量那么重,真要打,我应该会等BNT儿童疫苗。”但BNT儿童疫苗迄今未送抵台湾。

虽然专家称儿童染疫多是轻症,但台湾首例两岁男童从确诊到病逝仅短短六天,六个月大男婴高烧魂断急诊室外的新闻,让不少已筋疲力尽的父母犹抱着发烧的孩子彻夜苦守在急诊室外。

屏东一位妈妈在卫福部1922服务电话打不进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又无法入住医院,自力救济在72小时内救回一度烧到40.5摄氏度的儿子,被封为“地表最强的妈妈”,她在面簿分享历程引发广大回响。

这波疫情主要是由传染力高、致死率低的奥密克戎病毒所引起,眼见欧美与病毒共存,即透过群体免疫的作法,似有些成效。台湾政府也想跟进,遂采取所谓兼顾经济与防疫的“新台湾模式”,强调只要打过疫苗,作好防疫物资准备,便可维持新常态生活。

所谓群体免疫的概念颇值得探讨,奥密克戎患者虽多轻症,但丧命者所在多有。

美国白宫首席防疫专家福奇4月指出,冠病并不适用典型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概念,他点出包括病毒不断变异、疫苗不够有效甚至施打不够广泛等,都让群体免疫无法实现,人类恐得持续和病毒共存好长一段时间。

台湾公共卫专家也疾呼,台湾在1950到1960年代打造出一个以“公卫(预防)为主,医疗为辅”为原则,以及社区民众和基层卫生局形成的社区防疫机制,是这两年防疫最大功臣。美国10多年前推行“公卫退场,回归医疗”,在这两年对抗冠病中死了近百万人,8000多万人确诊,便是前车之鉴。所以他们无法认同政府在未作好充分准备前骤然转向与病毒共存,形同放任民众自然染疫,导致快筛与医疗之乱等。

冠病毕竟是一个新的疾病,目前相关研究指出,染疫者痊愈后仍有后遗症,且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正因是前所未有的疾病,包括未发育完全的小孩打疫苗,多年后会是否会出现什么问题,都在未定之天,相关的专家只能不断尝试、探索,决策者也只能根据眼前的情况作出相对较好的选择。

台湾想在经济与防疫中取得平衡,若未能循序作好预防工作,只放任群体快速染疫,只会更压缩医疗量能,且染疫者众,必然会影响经济生产,何来正常生活?

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政府想速战,但民众已自动升级警戒,未必能速决,何况未来可能还有新的变种挑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