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中国防疫封控措施的外溢影响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4-15 08:59

早点

北看记

2022年的全球经济前景愈看愈黯淡。美国经济明显过热,最新公布的3月份通胀率飙升至8.5%,达到40年新高,美联储下来得在抑通胀与避免经济衰退之间艰难地平衡。欧洲承受能源与食品价格飞涨的重压,久拖的俄乌战争更是多国头顶上的阴霾。有分析师悲观预计,欧元区以工业品出口为主、并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基本经济模式,恐怕“回不去了”。

不过,相比之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中国的奥密克戎疫情才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最严峻和直接的威胁”。上周末出版的《经济学人》,有好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可能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重大风险,包括通胀、供应链受干扰、决策者政策失误等。

该杂志认为,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失误该为全球经济的难题承担最大责任,美联储的失误是没有及时撤酒杯——在经济过热前撤掉“狂欢派对”的酒杯;欧洲应该早点减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至于中国,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播力在世界其他国家、在香港都展示过了,中国应该提前就做好适当准备。

确实,自从3月以来,中国经济重镇上海破防,成为举世关注的课题。从上海人与中国民众的视角看,大家最关注的是“清零”与“共存”之争、封控之苦,居民断粮断药的网传故事,封控下的次生灾害,货车司机被堵在高速路的怨怼,生龙活虎的确诊病人与累垮的医护人员构成的讽刺性反差等等。然而,从中国以外的视角看,这不只是中国的民生与政治问题,也是全球供应链的一次严峻危机。

日本野村证券最近发表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在上涨。其理据是截至本周一,中国有45座城市的大约3亿7300万人处于全面或部分封控状态,占了中国总人口的26%,中国经济总产出的四成。上海与广州这两大外贸基地都陷入封控,对中国经济与供应链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关于封控措施与中国经济的关联性,各国际投行根据不同假设做了各种预测,但由于疫下经济活动脱离原有轨道而不易测算,官方数据又可能失真,野村于是另辟蹊径,借用其他数据以寻求更准确地反映封控措施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

它根据百度的指数测算出,截至今年4月3日当周,中国民众每日跨市出行的次数比去年同期少了48%;至于同城出行,截至4月2日当周,中国八个城市的地铁趟次比去年同期减少34%,上海的地铁趟次更是暴跌93%。

此外,截至4月1日当周,中国快递服务同比减少了近27%,公路货运减少了12.8%。公路货运受阻将让国际进出口企业焦虑——即使港口没有关闭,货物到不了港口,就运不出去。

另一类问题并不出现在货运瓶颈,而是生产本身就暂停了。由于疫情未见好转,上海市与周边苏州昆山政府的防控措施延长,本周三中午,昆山有50家台商宣布停工,其中有不少是科技企业和电子厂。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Bosch)也宣布,为遵守防疫规定,它在大陆上海和长春的两家工厂暂停生产。此前,特斯拉上海工厂3月中已按下了暂停键,到本月,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蔚来汽车,也因疫情而暂停整车生产。

过去一个多星期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二连三就经济问题发言,包括警告“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要求“保障交通主干线、港口等骨干网络有序运行”,重申“稳外贸稳外资”。这都凸显了中国经济告急的信号,中国政府今年3月公布的5.5%左右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恐怕不易达到。

《经济学人》将中国疫情形容为对世界经济增长“最严峻和直接的威胁”,可能言过其实,但是中国的防疫措施除了影响国内经济民生,还连带影响全球供应链与世界经济复苏,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两年前,在冠病疫情暴发的初期,世界各国在惊愕中措手不及,当时中国也有多个城市陷入封控,但在当时病毒致病性强、又无疫苗的时空下,局部或全面封城被多数人认为是唯一有效的防疫方法。而今疫情已暴发两年,不少国家都在走出疫情,中国的物流与企业生产却再次大受干扰,而且受影响的赫然是上海、广州这样的发达地区,难免让外资重新思考在中国市场的前途。冠病疫情导致的全球产业重组,以及中外脱钩趋势,恐怕又将加剧了一步。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