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丹旭:内卷式防疫何时了?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1-26 07:21

早点

京腔新韵

“您弹窗了吗?”这是身在北京的人,眼下最关心的问题。

冠病疫情后,“北京健康宝”小程序被用来记录和追踪行动轨迹。不过,这款通过比对大数据展开疫情防控的软件,最近成为很多人的噩梦。

14天内从外地返京,或是不小心路过北京通报病例的地区,又或是最近到药店买过药,都可能收到“弹窗”提醒;还有女士因碰上每月“例事”,上网买了些止痛药,也被小程序列为高风险人群。

要知道一旦收到“弹窗”,健康宝就不再显示绿码,在北京几乎寸步难行。这下可折腾了,有赶着上班的白领因为健康宝突然“弹窗”进不了办公楼;有归心似箭的春节返乡人,到了火车站才发现“弹窗”,只好退改车票。

要让健康宝恢复正常,必须到医疗机构做核酸检测。可问题又来了,没有正常的健康宝,好些做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连门都不让进,一头栽进“弹窗死循环”。

进入1月下旬,北京全方位收紧防疫措施,这背后是疫情快速升温的形势。从本月15日至昨天下午4时,北京已累计报告67起本土病例。

原本一门心思谨防外地输入、力争保零的北京,也成为疫情外溢的源头。山东、山西、辽宁、河北等地,过去几天相继出现与北京相关的病例,大部分都是返乡人员。

每天新增10多起确诊病例,与北京市2000多万人口基数相比,并不算特别多,但现在是冬奥会脚步越来越近的要紧关头,疫情升温的态势是官方最不愿看到的,防范北京疫情扩散因此刻不容缓。

不过,持续升级的防疫政策,尤其是买药遭遇“弹窗”等新措施,毫无预警地打乱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工作,让很多人喘不过气。有人感慨,“冬奥果然大于老百姓的年”;还有网民吐槽,“我们不给组织添乱,为什么组织老给我们添乱?”

在北京以外,放眼中国各地,防疫政策同样在收紧。春节返乡进入高峰期,各地对返乡人员高度戒备,几乎到了惊弓之鸟的地步。尽管官方三令五申,许多地方不是用五花八门的方式劝返,就是宣布严格的隔离政策,吓得在外地打工的人有家不敢回。

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一名当地官员的讲话视频上周在互联网引发热议。视频中,这名官员发狠话:“凡是从中高风险地区试图返回,不讲你有没有疫苗接种证明,不讲你有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你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

官员后来澄清,网传的视频剪辑删除了“不听劝阻,恶意返乡”,造成了误解。结果,“恶意返乡”酿成新一波舆情,《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官媒进场抨击,总算稍微平息民愤。

去年农历新年,中国官方倡导就地过年,很多民众很识大体地舍小我、为全局。今年随着返乡期盼升温,尤其是那些去年不曾返乡的民众思乡心切,民间反对地方政府过度防疫的呼声高涨。

为什么疫情发生两年,各地仍在采取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办法控制疫情,疫情防控措施甚至还越来越“内卷”?

这背后有官员的懒政,也有权力的任性。手握行政命令大权的地方官员,害怕因为疫情丢了“乌纱帽”,宁可杀错,也不肯放过,最后人们正常的生活只能成为牺牲品。

层层加码屡见不鲜,也与当前的单向问责密切相关。因为疫情防控不力被问责、免职的官员这两年比比皆是,与之相反,虽然民众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深恶痛绝,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但至今没有官员因此丢官。对地方官员而言,是要精准防控、承担风险,还是简单粗暴“一刀切”?选择再自然不过。难怪有网民问:“层层加码能免职吗?”

疫情暴发两年了,中国各地“一刀切”的防疫方式至今没有改变,这也与中国仍在通过封锁、大规模检测和边境隔离等措施,追求“清零”有关。这种防疫政策是否可持续,在国际上面对越来越多质疑。国际货币基金(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本月21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就对中国“清零”政策负面效应外溢提出担忧,认为该政策在经济上正成为负担,影响中国及全球经济复苏。

在中国内部,围绕是否要坚持“零容忍”的思考也在增多,尤其是各地内卷式的防疫政策,加速消磨民众的耐心和忍耐,让经济和社会陷入越来越深的防疫疲惫。随着对冠病病毒的恐惧,逐渐转化为对生活受限的抗拒,中国的“清零”道路很快会面对越来越大的内部压力。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