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婧:经济特区不再特别?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1-12-23 07:25

沪声纸述

听说我要到厦门采访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当地朋友立即吐槽:“我们跟深圳比起来,就像个假特区。”

我好奇地追问此话怎讲。朋友直言,厦门的特区红利已经所剩无几,政策上不再有特殊优势,经济上缺乏强势产业;“现在疫情一来,连旅游业都不行了”。

在为期四天的实地走访中,朋友的观点部分得到印证。往日人山人海的景区如今门可罗雀,年轻人抱怨机会太少薪水太低,企业被问及为何落地厦门时,给出的答案不是招商政策或市场机遇,而往往是因为“老板是本地人”。

有“鹭岛”和“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常被误以为是福建省的省会。但这个经济特区的经济总量,仅排在全省第三位,落后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和省会福州。去年泉州和福州两地的GDP都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2142亿新元)大关,而厦门的GDP仅为6384亿元。

与经济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昂的房价。在不同机构统计的2020年房价排行榜上,厦门都跻身前五。去年当地二手房价为每平方米约5万元,仅次于深圳、北京和上海,甚至超越了一线城市广州。高企的房价也令吸引人才落户成为难题,在厦门打工的外地年轻人中,流传这样一句玩笑话:“厦门挣钱厦门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事实上,面对同样问题的除了厦门,还有同属经济特区的珠海和汕头。去年广东21个地市中,珠海3481亿元的GDP总量排名第六,仅为“龙头老大”深圳的八分之一,汕头更仅位列第11名。甚至有网民因此发问:为什么当年要把这些地方设为特区?

已故中国领导人,被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曾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经济特区: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东南亚国家潮汕人多,在外国经商的厦门人多。

邓小平这席讲话,是为当年没有在上海设立经济特区,早点开发浦东新区感到可惜。但比其他经济特区晚了10年起步的浦东,GDP在30年内翻了211倍,在2019年突破1.2万亿元,并带动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崛起。

浦东新区的后来居上,进一步凸显了厦门等经济特区的尴尬处境。当年这些沿海城市享有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层出不穷的开发区和保税区,甚至获得更为特殊和灵活的政策倾斜。除了去年被授权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拥有更多自主权的深圳,其他经济特区已经没有太多的政策优势。

即便是深圳,也在1980年代末耗尽了加工贸易模式带来的优势,此后10多年进入艰难求索阶段。在服务型政府和创新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深圳成为中国最大创业资本聚集地,孕育出腾讯、华为和大疆等知名品牌。

在深圳华丽转身之时,其他几个经济特区仍处在转型阵痛期。以厦门为例,2000年前后的远华走私案,对当地外贸行业造成重大打击;2007年时,总投资额上百亿的PX化工项目,在民间抗议下从厦门海沧迁往漳州古雷,让厦门出现了上千亿元产值的空缺。原本强打的对台招商引资计划,也因两岸关系日趋紧张而受阻。

在厦门采访时,当地官员坦言,厦门与深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未来五年将对标深圳,学习合肥,在创新和研发方面发力,打造产业生态圈,实现精准招商引资,缩小与第一梯队间的距离。

为此,厦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把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3%提升到3.5%,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研究中心。当地还打算借助厦门大学的学术基础与科研实力,助推未来发展;同时出台留厦政策,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当地的住房、教育等落户需求。

如今,全球首支戊型肝炎疫苗和中国首支二价宫颈癌疫苗,已由厦大研究团队在企业资助下完成研发。另一方面,美图秀秀和吉比特等互联网企业,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些正在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日后可能取代鼓浪屿和白鹭,成为厦门的新名片。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经济特区享有的政策终有一朝不再特别。在享有优惠政策时如何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在政策红利耗尽后如何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延续高速增长,是各个特区都要经历的考验。深圳率先交出一份高分答卷,而厦门等其他几个特区,仍得思索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局势前,保持自身的独特优势。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