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丹旭:“房住不炒”不见了?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1-12-08 07:25

早点

京腔新韵

任何一条与房地产相关的消息,无论是新政策落地,还是老政策退出,在中国都会牵动人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天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官媒发布消息后,眼尖的人就发现,熟悉的“房住不炒”并未出现在新闻稿中。

2016年底,中国高层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此明确房子的使用功能,否定了它的投资功能,成为套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紧箍咒”。

从那以后,在官方的各种会议、文件中,“房住不炒”频繁出现,包括在中共的决策层会议中,以及每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按照惯例,每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都会分析研究隔年的经济工作,主要就是为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前天政治局会议释放的房地产政策信号备受关注,正是因为外界把它看做是明年楼市调控的风向标。

根据新华社报道,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房住不炒”没有被提及,顿时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当下中国的经济环境中,这个坚持了快五年的原则,正面临提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出于要减少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担心房地产泡沫会加剧国内金融风险等原因,中国在冠病疫情稳定、经济快速复苏后,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的限制。

过去一年,中国楼市节节攀升的大好光景不再,甚至可以说经历了近年来少有的寒冬。一些房地产行业的“领头羊”因为信贷收紧,相继陷入流动性危机。债台高筑的恒大上周宣布无法履行担保责任;中国地产界第三大美元债发行人佳兆业,上周也宣布4亿美元(5.47亿新元)债务票据寻求延期失败,同样面临违约风险。累积多年的楼市泡沫如果一朝破碎,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增速逐渐放缓,从第一季同比猛增18.3%,滑落到第三季增长仅4.9%,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一些分析人士担忧,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在中国总理李克强上周表态将“适时降准”后,中国央行前天宣布全面降准,为市场释放流动性,以稳定经济大局。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治局会议给人留下很多关于政策可能转向的遐想,尤其是嗅觉灵敏的炒房者。宏观经济要托底,房地产市场也要托底,官方调控楼市的决心会不会动摇,“房住不炒”的立场会不会180度大转弯?

不过,在市场短暂兴奋后,业内人士很快提醒,政治局会议虽然没有提及“房住不炒”,但不应过分解读。有分析指出,这次会议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显示官方是要设法避免房地产市场快速下行,导致经济硬着陆。有观点也认为,官方的目的更多是防风险和保交付,而非放松房地产政策。

与“房住不炒”相比,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面对的一个眼前挑战,是楼市泡沫可能破碎,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恒大危机敲响了警钟,房地产多年来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变得不可持续。恒大的风险虽然还不像早前外界预计的那样,演变为中国的“雷曼时刻”,但以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行业风险,不得不让官方打起十二分精神。因此,房地产业良性循环首次出现在高层讨论经济的会议中,目的是要确保“三高一低”的房地产行业,在调控中实现软着陆。

但这并不意味中国要放弃“房住不炒”,重新走回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老路。“房住不炒”是高层对中国房地产行业长远发展的取态,即下决心告别房地产沦为纯粹的投资工具、楼市疯狂暴涨时代。这一方面是对中国普通民众因房价居高不下而怨声载道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要让中国经济和金融不再被房地产绑架,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高层而言,“房住不炒”也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一项重要的政策成就。上个月召开的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列为社会建设领域的成就之一。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一项被正式写入历史决议的政策,岂会随意走回头路?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