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台剧从专攻大陆市场转向国际 内容更重视西方价值观


 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  更新时间:2024-01-04 08:11
台剧从专攻大陆市场转向国际 内容更重视西方价值观

不少台湾影视作品近年在国际串流平台上表现亮眼,关注华语影视创作的台湾学者分析,过去八年来,台剧的目标市场从大陆转向全球,内容呈现上也更重视女性自主等符合西方价值观的设定。除此之外,中国大陆紧缩的影视政策,也促使过去西进的台湾影视人才回流。

从2017年的《通灵少女》,到去年上映的《模仿犯》《人选之人—造浪者》《八尺门的辩护人》,台剧过去几年不仅在华语市场掀起话题,赢得观众口碑,更有积极抢攻国际串流市场的趋势。

不过,若将时间回推到10年前,台湾影视作品主要销售市场以中国大陆为主,作品也以偶像剧、甜宠剧居多,与当前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长年关注华语流行文化传播与媒体研究的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杨芳枝,星期三(1月3日)在新书发表会上详述了台湾影视作品如何从面向大陆市场,转变为涉足全球的过程。

她首先提到,受到全球化,以及中国大陆在19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的影响,自1990年代开始,大中华市场概念逐渐形成,核心精神即是认定华人社会之间存在共同语言文字、家族关系和祖籍根源,商业互动比较容易,形成经济圈有助区域经济整合。

杨芳枝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英九政府时期开始,两岸官方积极推广和引导商业联系,影视产业自然是其中一环。当时,台湾不但将大陆市场作为国际化与品质的指标,官方更特别强调台湾作为中华文化、儒家文化基地,文化商品进入大陆市场具有同文同种优势。

在具体政策上,两岸2010年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简称ECFA)后,大陆除了取消台湾华语电影进口大陆配额限制,也放宽台湾电影公司及合拍片等限制,松绑相关政策,鼓励两岸合拍影视剧,以及台湾影视人才前往大陆。

杨芳枝指出,在这个以大陆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时期,台湾影视业者开始打造“华流”试图与韩剧抗衡,以抢占大陆市场。

她说,当时的华流作品虽以偶像剧为主,但角色设定隐含不少传统性别秩序,如男主角大多来自良好、有钱的外省家庭;而女主角则来自传统平凡的本省家庭。剧情更以女性回归家庭、生子,受丈夫宠溺为最终依归。

不过,2016年台湾再次政党轮替后,蔡英文政府开始促使影视产业,将目标市场转向国际。

杨芳枝指出,时任台湾文化部长郑丽君2017年接受《自由时报》专访时就明确提到,台湾影视创作者认同台湾、受民主洗礼,思想自由开放又多元,发展出一股不同于中日韩的台湾独特风格,是极重要的创作能量。

郑丽君当时便提出,台湾的内容产业必须带有自己的灵魂,把握住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才能创造“台流”在国际上的差异。

2016年台湾再次政党轮替后,蔡英文政府开始促使影视产业,将目标市场转向国际。2017年上映、以台湾民间信仰和宫庙文化为背景的电视剧集《通灵少女》,即是台湾公共电视首次与HBO Asia、新加坡棱聚传播跨地合制的戏剧。(互联网)

今台剧更符合西方价值设定 着重女性自主男性情感表达

杨芳枝认为,这体现出近年“新台剧”转型的脉络,从作品内容上也可看出,当前的台剧更着重女性自主,男性情感表达等更符合西方价值设定,将目标市场传向全球。

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副教授戴瑜慧则在对谈时说,除了两岸关系变化影响台剧市场走向外,国际影音串流平台的兴起,加上大陆本身收紧对影视作品的监管,也促使本来西进的台湾影视人才“鲑鱼返乡” 。

她指出,当前许多国际影音串流平台与台湾合拍的作品当中,就有不少出自这群人之手。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