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经济安全忧虑导致中美产业政策纠纷
中美竞争下产业政策经常出现纠纷,华盛顿对中国电动车等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引起北京不满。学者相信,这背后隐藏着大国对经济安全的忧虑,而对经济安全的认知不同更造成彼此陷入安全困境,增加误解可能性。
不过,有学者认为,国家安全能与经济繁荣并存,相信各国能在产业政策和地缘政治竞争之间取得平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上周四(1月9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提到,国家安全问题在过去几十年显著扩大,将经济和产业政策问题与国家安全混为一谈已成为广泛趋势。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去年4月访华,黄益平曾在北大接待耶伦,两人就中美经济政策进行深入讨论。黄益平记得,耶伦很关切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担忧中国的国家补贴、绿色能源产品发展方向,以及就业、产业等问题,但她并没有提到国家安全。
耶伦结束访华行程后的隔月,白宫宣布大幅调高中国商品关税,目标对准电动车、半导体、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关键行业,其中电动车的关税从25%升至100%。
黄益平认为,虽然耶伦没有特别提到安全,但美国的政策行动带有安全色彩;他也在美国听过这样的讨论,人们认为在街头行驶的电动车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
出席同场会议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拉贾瓦利基金会亚洲研究所所长赛奇(Anthony Saich)则指出,美国对中国商品进口采取限制确实是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以电动车为例,“汽车工业在美国非常重要,而美国公司在电动车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然而,在黄益平看来,美国加税的做法有欠公允。他注意到,中国对电动车的补贴水平与美国相比并不高,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才是中国绿色产业繁荣的关键。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劳伦斯(Robert Lawrence)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补贴高低并不是最主要因素,美国更担忧的是中国能迅速拓展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
上述学术会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及哈佛肯尼迪学院拉贾瓦利基金会亚洲研究所联办。会议主题为“应对挑战:产业政策、竞争力与发展”,与会者探讨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快速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产业政策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家战略的影响。
牛津大学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学院教授谭叶凌在会上指出,当各国政府将经济安全作为制定政策的优先事项,但对所谓“经济安全”的认知却有很大落差,这会让彼此陷入安全困境,增加误解可能性。
她解释,与传统安全领域不同,经济安全的界限非常模糊,尤其是涉及军民两用的科技领域。
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主张,国家安全能与经济繁荣并存。
他相信,各国在产业政策与地缘政治竞争之间是能取得平衡。大国针锋相对之际,他认为,应寻求像新加坡这样第三方国家或中小国家来调解,避免局势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