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特稿:掀产能过剩之争 中国制造如潮涌 溢向欧美遭围堵


 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  更新时间:2024-04-28 07:21
中国特稿:掀产能过剩之争 中国制造如潮涌 溢向欧美遭围堵

从钢铁、电池到电动汽车,中国国内市场消耗不完的制造品,出口时也遭遇多国抵制。中国商品是否存在倾销?“产能过剩”究竟谁说了算?“以旧换新”行动能帮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吗?

4月以来,“产能过剩”成了中国与欧美国家交锋的新领域。

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到德国总理朔尔茨,都在本月访华时表达了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与此同时,欧盟对多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展开反补贴调查,美国启动对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条款调查。

短短一个月里,围绕产能过剩的争议从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扩展到钢铁和铝材等传统行业。尽管争议各方对产能过剩的定义和范围各执一词,但分析普遍认为,本轮产能过剩始于过去两年间中国房地产行业危机的持续恶化。

中国楼市低迷 将投资转向先进制造业

为抵消楼市低迷对经济的拖累,中国政府将投资转向先进制造业,助推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楼市下行也加剧钢铁和建材滞销,推动更多钢铁厂商转向国外市场。

去年中国钢材出口量突破9000万吨,创下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出口平均单价则下跌32.7%至每吨936.8美元(1276新元)。量增价跌的趋势延续到今年第一季,钢材出口量同比大增30.7%,出口平均单价滑落33.4%至每吨788.5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马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国钢铁产量主要是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口钢铁占整体产量比重仅为5%左右,远低于日本和韩国钢铁的出口比重,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有失公允。

不过,日本去年粗钢产量为8683万吨,韩国则不到7000万吨,甚至不及中国钢材出口数量。占据世界钢铁产量半壁江山的中国,即便仅出口5%,就足以对全球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据中国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统计,去年各国对中国发起钢铁产品反倾销、反补贴等公告共112起,同比增加约20起。除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巴西、墨西哥和智利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反击“中国制造”。

智利最大钢铁生产商之一太平洋钢铁公司(CAP)上月宣布,由于竞争不过价格便宜40%的中国钢铁,将关停当地一家钢铁厂,导致2万多名工人失业。钢铁厂员工随后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游行抗议,要求官方抵制来自中国钢铁的不公平竞争。

智利塔尔卡瓦诺市的瓦奇帕托钢铁厂工人4月4日在抗议工厂被关闭时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由于中国钢材泛滥市场,在智利销售的价格比当地钢材便宜40%,这家钢铁厂早前宣布逐步停止运营。(法新社)

世界银行本月初警告,中国在房地产和消费疲软背景下,将投资转向先进制造业的尝试,可能会造成国内外产能和需求失衡。电动车等领域的产能过剩,已开始波及泰国等周边国家。

世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马图(Aaditya Mattoo)说,电动车行业可能会像太阳能电池板一样价格下跌。“当然,这些受补贴的产品出口将面临阻力。世界吸收‘中国冲击’的能力已不如过去。”

和钢铁相比,新能源领域的产能过剩争议更加激烈。面对欧美国家指责,中国官员起初强调,中国新能源企业不是靠补贴,而是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星期四(4月25日)又说,从全球范围来看,新能源市场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短缺。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客座资深研究员梅农(Jayant Menon)受访时分析,中国正寻求通过增加出口来抵消内需的低迷,但这种现象并非广泛存在,而是与特定产业高度关联。

梅农指出,因楼市低迷导致供应过剩的钢铁和水泥等建材领域,必将经历一段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器设备等出口产品受国内经济影响则相对小得多。

本地业者:中国新能源产品优势为全产业链而非低价

从事新能源电站开发与管理的新加坡益阁(Eagle)新能源集团,超过90%业务都在中国,也向欧洲和中亚出口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等半成品。

益阁首席执行官傅园龄受访时直言,中国新能源产品并非靠低价取胜,而是靠累积了多年的全产业链优势。他说,从光伏、风电到电动汽车,目前还没有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控全链条生产。“一个国家可以不从中国进口产品,但没办法完全不用到中国生产的半成品,完全脱钩的成本非常高昂。”

业内人士认为,从光伏、风电到电动汽车,中国新能源产品并非靠低价取胜,而是靠累积了多年的全产业链优势。图为湖北武汉的岚图汽车电动化焊装车间,机器人在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

不过,随着欧美国家持续向中国新能源出口施压,傅园龄也担心今后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他说,虽然不少中国业者都通过在海外设厂来规避关税,但这两年出口限制越来越多。以最严格的美国为例,不光要查产品从哪里来,还要追溯原材料产地,就连工厂的最终受益人(ultimate beneficial owner)都不能是中国人。

“通过设立行业壁垒来扶持本国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很常见。但美国已经是个成熟的发达经济体,这么做市场接不接受还很难说,毕竟最终买单的都是纳税人。”

市场忧产能过剩之争引发贸易战

在抨击中国企业受益于政府补贴多年之后,美国和欧洲也开始效仿北京出台产业政策。美国在2022年接连通过两项法案,加强对半导体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扶持。欧盟也自去年启动价值2700亿美元的绿色协议工业计划,增加绿色科技竞争力。

另一方面,出口接连受阻的中国也开始采取反制行动。中国商务部4月19日认定美国丙酸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宣布将对该产品加征43.5%的保证金。市场担心,因产能过剩之争而引发的贸易筑墙,会升级为新一轮贸易战。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警告,随着保护主义浪潮高涨,中国和欧洲面临“慢动作火车事故”,双方间的贸易摩擦可能演变成全面贸易战。

彦辞本月中出席欧盟商会华南分会的会议时说,中国和欧洲对彼此的一些贸易担忧是合理的,但如果双方领导人不加强对话,就可能出现无益的脱钩,“我认为事态已经迫在眉睫”。

亚细安国家对中国出口态度各异

与欧美国家的激烈反应不同,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东南亚,至今尚未与中国发生大规模贸易摩擦。

尽管拜登政府声称要将中国钢铁关税率提高两倍至25%,实际上,去年中国只向美国出口钢材84.5万吨,占总出口量不到1%。相比之下,近30%中国钢铁出口到东南亚,前10大出口地中有五个是亚细安(中国称东盟)国家,越南更取代韩国成为中国钢材最大出口市场。

与此同时,泰国和菲律宾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10大出口目的地,越南则是中国锂离子电池的第五大出口国。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高级研究员林大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亚细安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重心差异较大,因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林大伟分析,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想要吸引中国到当地投资设厂,柬埔寨和老挝则希望借助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和技术加速绿色转型,还有一些和美国走得更近的区域国家,出于地缘政治考量而抵制中国商品。

同中美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越南,则是“两头通吃”。许多中国公司通过到越南设厂,让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产品避开高昂关税,而大部分原材料仍从中国进口。另一方面,将新能源车卖到美国的“越南特斯拉”VinFast,背后也有中国供应商的身影,中国电池巨头国轩高科就是VinFast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亚细安供应链以中国为中心 学者:预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梅农认为,中国与亚细安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中大部分往来都与全球供应链息息相关,就像美国与欧盟间的大部分贸易一样。

他指出,亚细安不是中国的最终需求市场,与中国的贸易是本区域整体生产和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亚细安供应链仍以中国为中心,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情况不太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不过,去年越南和泰国官方也应当地企业要求,相继启动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规避调查。林大伟预计,随着区域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中国企业可能要逐步转向在当地生产,通过互利互惠的方式换取政策优惠和政府支持。

以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泰国为例,今年起只有在泰国当地生产的电动车才能享受税收优惠和消费补贴。目前中国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和比亚迪都在泰国设有车厂。

中国钢材出口量增价跌的趋势从去年持续至今,引发多国启动反倾销调查。图为辽宁省的一个钢材市场。(法新社)

以旧换新能解决产能过剩吗?

尽管中国官员一再强调,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作用的表现,供需不平衡“往往是常态”,但官方也将产能过剩列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挑战。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五年再提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指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回升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之一。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上述观点,并要求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即便不看贸易风险,产能过剩对中国国内市场也意味着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债务风险升高,可能冲击就业与居民收入。官方今年来推出一系列“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寄望通过工业设备升级和家电换新,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纾解钢铁、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产能过剩。

中国国务院今年3月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国商务部等14个部门本月又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部署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

换新举措需资金支持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估算,以旧换新政策每年将撬动5万亿元人民币(9588亿新元)以上市场规模。但由于缺乏实施细节,市场人士还难以预估政策效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接受媒体访问时坦言:“文件出来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财政支出。在这个方面,国家和地方能够拿出的资金额度是没有明确的,特别是中央财政能拿出多少钱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两周前在政策吹风会上承诺,中央投资、中央财政资金对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肯定是有资金支持,而且支持会是有力度的”,并指各地政府也会结合各自财力情况,拨出一定资金支持。但他并未披露具体金额等细节。

瑞银大中华消费品行业主管彭燕燕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央政府在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后并未出台针对消费的大规模财政政策,外界对此已不抱太高期待。“如果由地方政府出钱,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其他省市的财力恐怕难以支撑大规模换新举措。”

业内人士:龙头企业应带头按需控制生产节奏

大宗商品研究机构CRU Group预测,以旧换新政策将在未来四年带动800至900万吨钢铁需求。但据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估,今年光是因建筑需求下降而减少的钢铁需求就达2000万吨;即便算上机械和汽车等领域增长,全年钢材需求仍减少1610万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本月在行业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强劲供给能力与需求减弱的突出矛盾,并步入“囚徒困境”;化解矛盾的关键是“龙头企业带头按需求控制生产节奏,真正实现行业自律”。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