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学者:中美交流恐成“相互指责”互动


 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  更新时间:2023-07-15 07:21
学者:中美交流恐成“相互指责”互动

中美高层近期频密互动释放两国关系回暖信号,但长期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学者认为,这些互动不足以稳定两国关系;在双方不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这些访问与沟通已变成了一种相互指责的互动。

美国丹佛大学中美合作中心主任、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星期五(7月14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举办的一场线上研讨会上研判,中国未来不会在中美关系上作出任何重大妥协。

他在回应中美关系前景的问题时说,中国领导人已经认定,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推动这一进程,而无论中国采取什么行动,美国都不会接受中国崛起,都将想方设法遏制中国崛起。

他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没有妥协的余地,中国必须战斗。”  

赵穗生指出,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美国呼吁设立安全护栏、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通畅,中国却没有热情回应。

他说,美国近期派了三名高级官员访华,但中国至今还没有做出任何对等的动作。

赵穗生不讳言:“到现在为止,这些访问、沟通已经成为一种相互指责的互动,而不是寻找解决办法。中国会说,派人到中国来不能解决问题,你必须撤销所有制裁、解除科技上的限制等所有一切。我不认为美国会那么做。”

今年2月气球事件后,中美关系降至冰点。不过,双方从5月起逐步恢复高层接触。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5月访问美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长耶伦分别在6月和7月初访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也将从星期天(7月16日)起访华。

同时,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星期四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亚细安外长会议期间,也与布林肯举行了两人一个月内的第二次会晤。双方在会后都形容,会谈“坦诚”和“有建设性”。

在赵穗生看来,现在的环境也使得南中国海问题、台湾问题变得十分艰难,看不到双方有任何妥协的空间。

他说:“有沟通比没有好,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些沟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帮助到稳定关系。所以我并不看好现在的中美关系,以及它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

赵穗生研究中国外交政策20余年。当被问及应该如何使中美朝着更具妥协性的合作改变时,他提出两个建议,首先是双方应设法找到共处的方式。

赵穗生指出,中国有过度伸张(overreach)的问题,制定的外交政策目标超出自身的能力,中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设法找到缓和紧张的方法,尤其是在美国所抱怨的一些经济、商业及政治方面,如新疆、香港等问题上。

同时,他认为,美国也应尽量不要对中国反应过度(overreact),因为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美国;美国应承认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地位、合法需求、发展利益等,“而不是将意识形态的分歧政治化”。

第二个建议是制定平息事态升级的路线图。赵穗生说:“现在双方并没有这样做,甚至连军方对军方的谈判也没有恢复。所以这是我认为中美可以做的另一件事。”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