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三边交流”闭门论坛 美国学者: 中美关系国际秩序处于“过渡时


 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  更新时间:2023-04-23 07:20
“三边交流”闭门论坛 美国学者: 中美关系国际秩序处于“过渡时刻”

两位参加闭门论坛的美国学者认为,现阶段还找不到新论述去定义“新现实”中的中美关系。对美国而言,极不确定因素之一是,中国重塑国际秩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美国学者认为,中美关系和国际秩序正处于变化中的“过渡时刻”,现阶段还找不到新论述去定义“新现实”中的中美关系。对美国而言,极不确定因素之一是,中国重塑国际秩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中国学者则认为,中美对国际秩序认知不同,西方以意识形态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正在消退,中美和世界各国须为国际问题制定基本行为原则以稳定关系。学者也警告,中美没有进入冷战,但“泛意识形态化”正把中美关系推向冷战。

中美学者在新加坡出席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星期五(4月21日)举办的第四届“三边交流”闭门论坛后,分别在会场外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发表上述看法。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受访时说,中美当下都处在急速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双方思考两国关系和秩序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我们还没完全找出答案,所以这是个过渡时刻”。

他说,双方的巨大挑战是,为千丝万缕的中美关系找寻新论述架构,而非简单以“冷战”或“非冷战”概括。这两个核武大国关系复杂,在科技、安全和军事领域竞争,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又相互交织。“过去关于中美关系的论述不管用了,但我们还找不到新论述去理解中美关系”。

CSIS高级研究员、日本项目主任江史东(Christopher Johnstone)也说,中美关系回不去了,双方都须接受“新现实”。两国的战略竞争将持续,美国正在调整对中美关系的定义,中美须思考如何在新定义下建立稳定关系。

尽管中美有不同的国际秩序观,双方仍有很多共同利益。江史东指出,但对美国而言,最大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是:中国重塑国际秩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对很多美国人来说,是个基础性问题。”

江史东也说,世界已真正多极化,中小型国家也拥有很大影响力,美中无法自行协商决定国际秩序的样貌,必须聆听其他国家的意见。江史东认为这是好事,“世界格局处动态演变中,最终有助维持稳定”。

美学者:中国仍新手上路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常出错

白明认为,美国仍在国际体系中扮演强角,但不如单极世界时强大,美国现在不仅须更积极调与盟友和伙伴的利益,也须在台湾问题和科技竞争等系列问题上,适应一个更强硬、自信和强大的中国。

不过,他认为中国仍是新手上路,正以边走边学、“边飞边造飞机”的方式应对地缘政治的诸多新挑战,因此错误百出。他举例说,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和中共最高领导人先后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一周年之际访俄,这些访问在欧洲不受欢迎,但中国看不到自身行为所产生的二阶和三阶后果。按白明的分析,问题根源在于专制政权领导人掌权时间越长,信息管道就越退化,严重误判可能性越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指出,中美对国际秩序认知不同,西方从意识形态理解国际秩序,并称之为“自由国际秩序”,关注的议题包括人权、言论自由,以及自由贸易等。发展中国家则从非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国际秩序,也就是“世俗国际秩序”,关注课题包括不干预他国内政和领土完整等。

贾庆国说,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尝试提出新的国际秩序主张,但不成功,苏联瓦解后,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进一步壮大。在美国霸权时期,西方阵营积极推动自由国际秩序,例如北约干预科索沃问题、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试图推动中东民主化。

但此后,国际格局改变,世界逐渐走向多极。贾庆国说,自由国际秩序在消退中,世俗国际秩序却没有崛起,因此出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朝鲜频繁试射导弹等,挑战国际秩序的行为。

贾庆国认为,现在是中美与世界各国为国际问题制定基本行为原则的时候了。它未必是一种秩序,但至少是各方同意的规则和行为规范,“让我们可以把关系稳定下来,在应合作的领域展开合作。”

贾庆国也警告,中美虽没有进入冷战,但“泛安全化”和“泛意识形态化”两大危险趋势正把两国关系推向冷战。他举例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制定中美科技脱钩政策,本身也得为此付出巨大经济代价,但美国在所不惜。

贾庆国认为中美不是“意识形态敌人”,但两边都有舆论鼓噪,试图强调意识形态分歧。他说,事实上中国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都是美国认可的价值观。

中国学者:最危险的是台湾问题

为避免中美进入冷战,贾庆国呼吁双方恢复官方及非官方接触、辨识两国最具引爆点的问题,以及推进符合共同利益的合作。

贾庆国分析指出,经济关系是共同利益,最危险的是台湾问题。“如果台湾问题没有处理好,两国关系会面临冲突,甚至战争。” 他建议中美不仅为军事关系,也要为政治关系设置防护栏,并强调美国国会不应一直戳中国眼睛,如何压制这种行为是中美的挑战。

江史东则判断,台湾问题引发战争的风险虽大,只要保持沟通渠道顺畅,可以“负责任地处理,避免最糟情境”。他说,美国国内政治有时在台湾问题上“制造热多于光,噪音多于信号”,所以须更清楚理解,美国政治体系对台问题部分,“哪些是实质的,哪些可以忽略”。

王景荣:我国不选边站 所以能扮演东道主角色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两国学者坐下来面对面亲自交流、纠正错误认知很重要。新加坡是个小国,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不选边站,所以能给中美学者提供交流场合。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星期五(4月21日)举办第四届“三边交流”闭门论坛。研究院执行副主席、巡回大使王景荣会后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发表上述谈话。

首届“三边交流”闭门论坛2021年举行,今年是第一次以全实体形式召开,共120人参会,包括不同国籍学者和新加坡官员,论坛讲者均为中美学者。

王景荣说,实体面对面交流的价值在于,“对话是人性化的,也更能产生同理心”,让他们更能理解在出版物或媒体报道所看到的内容。这也是首次有很资深的中美学者前来交流,王景荣形容这是个正向发展,并希望交流能持续。

在谈到新加坡的角色时,王景荣说,新加坡是个小国,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只希望中美学者能够聚在一起交流,所以学院能把两边拉到同个场合来谈。”大国不争吵,区域经济繁荣,这也对新加坡有利。“

王景荣说,我国面对的挑战是,要一直保持不选边站,否则就无法继续扮演东道主角色。

至于中美关系,王景荣认为中美不应“像校园辩论手一直在辩论”,否则难以构建建设性的持久关系。

他说,国家间议题需双方聆听对方的说法,尽可能解释各自内部复杂情况,然后再找寻及扩大共识与合作,大国之间肯定会有竞争,但要按规则。他说,参与闭门论坛的中美学者都同意,两国不应公开对峙。

新加坡国防部副常任秘书(政策)范瑞祥准将在活动开幕式上致辞。

他在会场边向本地媒体总结观察时说,美中竞争将加剧,但也有很多方式可防竞争升级为军事冲突;中美不仅要增进沟通,还应提高沟通质量,进行更多以互信和战略同理心为基础的沟通。他在会场看到很多中美学者交谈,显示他们都希望见面和互动。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