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丹旭:俄乌危机利于中美关系?


 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  更新时间:2022-02-23 07:22

早点

京腔新韵

时值尼逊访华50周年,外界都很好奇,中美官方或民间会以什么方式纪念这个改变中美关系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外交部本月10日称,中美将于近期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但日子越来越近,北京和华盛顿都静悄悄,不但没有大规模纪念活动的消息,连民间智库围绕相关课题的研讨会都屈指可数。

安静的氛围与过去的“逢十”纪念日截然不同。2012年尼逊访华40周年,中国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隆重纪念活动,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席;华盛顿的多个智库也举办庆祝活动,时任国务卿希拉莉亲自出席。2002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还特别选在2月21日,即尼逊抵步正日访问中国,对这个日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逊对仍处于文革的中国展开历史性的破冰之旅,中美在这期间发表“上海公报”,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迈出重要一步。

中美关系由此开始半个世纪的跌宕起伏。1979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苏联威胁阴影下,中美进入一段蜜月期。“八九事件”后中美关系受挫,但短暂的紧张很快随着邓小平南巡、中国启动第二轮改革开放而缓解。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关系迎来经济蜜月,美国成为中国制造产品的最大市场,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经济腾飞中收获利益。

那些年,虽然中美之间发生过“炸馆”“撞机”等风波,也不时因人权、知识产权、汇率等问题产生摩擦,但两国关系整体仍呈上升势头。紧密交织的贸易联系,也让中美关系有了稳定“压舱石”。

不过,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压舱石”变成“主战场”,中美爆发大规模贸易战,两国矛盾蔓延至科技、媒体、人文、外交等领域,香港问题、两岸议题、疫情溯源、新疆人权,几乎所有能想象到的领域,都能看到中美激烈博弈。

中美关系陷入低谷,让尼逊访华50周年的纪念日显得有些尴尬。疫情局限下,人员交流和大规模活动受限;中美之间的热络也大不如前,双方甚至还处于相互忌惮和敌对的状态。

这个特殊的日子,北京和华盛顿恐怕都想低调。不过,今时今日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双方任何动作都不可能低调。

在俄罗斯前天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两个亲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地区独立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了电话。

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发布的摘要,布林肯与王毅就朝鲜事态发展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进行沟通,强调需要维护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外交部昨天发布两人通话消息称,王毅强调任何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应当得到维护。他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谈判缓和事态、化解分歧。

王毅也批评美国的“印太战略”“以台制华”;他还提到“上海公报”精神对中美关系“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希望美国“重温中美破冰初心”。

这是布林肯和王毅一个月内第二次通话,从双方发布的通报看,中美各有所求,双方的语气都有所缓和。中国的通报还称,布林肯祝贺北京冬奥会取得成功;表示美国不寻求搞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反对“台独”、无意同中国冲突对抗。

从华盛顿打来的这通电话显然不是要谈中美关系,而是一触即发的乌克兰危机;而北京则更希望说服华盛顿稳定中美关系,停止对华围堵遏制。

通话内容也显示,北京并不想在乌克兰问题上明确选边站,而是采取两边都不得罪的态度。有分析认为,如果北京在复杂的局面中做好平衡,不排除这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回旋余地,至少在俄乌危机解除前,北京在政治上面对美国的压力会比之前小很多。

一方面,与俄罗斯的对立将对美国造成牵制,无法把战略资源完全向东亚转移;另一方面,乌克兰问题也会如伊核问题、朝核问题那样,成为中美可能合作的领域,不排除华盛顿需要向北京借力。此外,在乌克兰问题上劝和促谈的态度,也有利于中国稳定与欧盟的关系,防止欧盟成为美国对华围堵力量的一部分。

和50年前尼逊访华时一样,乌克兰危机将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北京与华盛顿的关系可能会有腾挪的空间,但中美关系要回到从前也绝无可能,毕竟今天的中国不再韬光养晦,美国也不像过去那样充满自信。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