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中美之战始于太空?


 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  更新时间:2021-12-31 07:21

北看记

世人日渐担忧的中美军事冲突倘若真的爆发,战场未必在台海,也不一定在中亚或南中国海,而有可能是在太空。

细想起来,如果中美真的兵戎相见,第一炮可能是在太空上,从攻击卫星开始。

中美太空军事竞赛的话题,本周因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Elon Musk)雄心勃勃的星链(Starlink)计划而起。马斯克不只生产新能源汽车和投资虚拟货币,他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2014年提出了星链计划,目标是在五年内向近地轨道发射1万2000颗卫星组成星链网络,以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服务。这盘生意从太空覆盖地球,被认为“钱景”广大。

至今,SpaceX已发射约1900颗星链卫星,占了天上卫星的一半,并为20个国家提供服务。该公司还计划再增加发射3万颗卫星,使发射总数达到4万2000颗。

这么庞大的卫星群在太空中,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今年7月与10月,两颗星链卫星就先后接近中国的空间站,迫使中国空间站采取了紧急避碰措施。为此,中国本月初将SpaceX投诉到联合国去,指责星链卫星威胁了中国空间站内航天员的生命或健康。

中国外交部在本周二的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了上述消息。发言人赵立坚还援引1967年国际社会签署的《太空条约》,批评美国“口口声声宣称所谓‘负责任外空行为’概念,自己却无视外空国际条约义务,对航天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一度在中国受礼遇、获官方开先例允许在上海独资建厂的马斯克,由此成了中国各方口诛笔伐的对象,被网民骂得满头包。

其实,欧洲太空总署新任署长约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本月初也曾警告,马斯克正在“自行制定太空规则”,呼吁欧洲国家领导人别再协助马斯克主宰太空经济。但马斯克不服气,在受访中反驳,“太空极大、卫星很小很小”,几千颗卫星就好比“地球上的几千部车子”,不算什么。

天上卫星真能和地球上的车子相提并论?中国显然不这样认为。在北京看来,星链计划除了商业目的之外,其军事战略意义更不容小觑。

事实上,早在2020年,中国学者与媒体就警告,SpaceX抢占频率轨道资源的雄心壮志,正在掀起半个世纪以来一场最大规模的太空“圈地运动”。

环球网本周又刊文指出,一旦星链计划全部4万2000颗卫星发射到位,就能在近地轨道筑起一道屏障,其他国家的火箭要确定发射窗口,还得和SpaceX公司商量和协调,否则就可能与星链卫星相撞。如果在战时,SpaceX公司相当于对敌方实行了“太空封锁”。

再者,高轨卫星的成本高昂,美国GPS系统只有24颗卫星,若以大量动能卫星拦截弹对它们实施攻击,就能瘫痪美国的全球导航定位和授时通信系统,对美军的全球作战能力造成致命打击。相比之下,低轨的星链卫星有几万颗,即使击毁若干个,也会产生大量碎片和严重影响。

在现代战争中,信息决定成败。如果中国能瘫痪美国的GPS,就会使美军犹如神经中枢被瘫痪的巨人。而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C)太空安全项目主任托德·哈里森(Todd Harrison)2019年的报告,中国已有能力威胁美国所有的军事卫星。以商业为目的的星链计划,如果会改变这个局面,当然会引起中国警觉。同样的,对美国而言,太空军备竞赛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它也会调动民间资源以防备来自中国的威胁。

不过,即使西方学者也承认,至今没有迹象显示中国使用这些太空科技能力来进行破坏性行为。东京大学的科技教授鈴木一人本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则指出,把人送上太空耗资巨大又充满风险,如果中国只是为了军事考虑,那只要集中发展高端卫星就好了。然而,中国却大费周章建了空间站、探月,又进行火星探索,可见北京的目的是对国内人民与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科技进步。

这些话暗示太空只是大国争艳斗丽的又一个舞台。冷战时期,美苏两强就曾在太空炫技比拼,中国近年的宇宙探索,在很大意义上仍是为了取得大国的“标配”。但话说回来,如果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太空成为战场的可能性显然也不能排除,当前形势透露出,双方都在准备着。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