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盘点2024年香港大事
本文见报日(12月31日),刚好是2024年的最后一天。每年一到这个日子的前夕,香港媒体都会各自选出十大年度香港新闻,回顾过去一年的新闻大事。
综合港媒盘点,今年香港社会可谓喜事连连,包括中国中央政府赠送一对大熊猫,加上本地大熊猫“盈盈”诞下龙凤胎,凑成四喜临门;香港健儿在巴黎奥运会夺得两金两铜的历史佳绩,也让港人欣喜若狂。
要说今年最多港人关注的本地新闻,非“梅西事件”莫属。美国职业大联盟足球队迈阿密国际今年2月访港表演,全港市民翘首以待、期待观赏阿根廷球王梅西上场献技。最终梅西没有出场,引起全城愤怒,成为国际热话。
整体而言,今年是香港经历2019年反修例风波后的第四年,社会已经逐渐平復。2019年之前的香港高度政治化,事无大小,动辄出现社会抗争运动。随着《香港国安法》于2020年生效,一众反对派势力纷纷崩塌和解散,纵使部分民主派支持者对港府依然怀疑、态度消极,越来越多人已开始务实接受新的管治方式。
一些备受关注的政治案件,也在今年下半年先后有裁决,例如网媒“立场新闻”前总编辑锺沛权及署理总编辑林绍桐被控串谋发表煽动刊物案,两人被判罪成。民主派初选47人案之中的45人,被控“串谋颠覆国家政权”也宣告罪成,分别判囚四年两个月至10年不等。
自香港1997年回归以来就讨论多时的《基本法》第23条立法,则在今年1月份开始展开咨询,并在3月份通过及生效。港府完成23条立法后,信心蛮蛮地表示今后将可以全力拼经济。
但之后的发展,却出乎不少人的意料。虽然社会各界纷纷集中精力聚焦于“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可是香港面临的挑战并不比往年少,尤其是经济在疫后过去的一年持续不景气,远远落后邻近地区。
前不久,港府公布本年度将出现约1000亿港元(175亿新元)的财政赤字,较原先估计高逾一倍,并且是连续三年财赤破千亿港元,瞬间令社会哗然,也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响起了警号。
香港与中国大陆全面通关一年多以来,港人北上消费蔚然成风,大湾区融合加快,但香港餐厅结业问题惹人关注。“结业潮”成为城中热话,有传媒统计,至少有20多个连锁品牌全线结业,包括老字号的茶餐厅及戏院、健身中心等,港人纷纷慨叹集体回忆正不断消失。
港府某些部门似乎未能充分了解社会民情。譬如,酝酿近20年的垃圾征费计划原定今年4月实施,日后港人必须购买政府指定的垃圾袋弃置垃圾,否则有可能被罚款。但官方在推行计划之前的解说不够清晰,触发社会巨大反弹,官方被迫搁置计划。
当然,港府今年的施政也有不少值得点赞的地方,例如解决房屋问题一直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特首李家超在新一份的《施政报告》宣布要大刀阔斧解决?房问题。另一边厢,随着全港公营房屋的供应量不断增加,再加上简约公屋即将陆续落成,困扰港人多年的居住问题在可见的将来有望逐渐纾缓。
然而,香港民意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4%受访港人不满过去一年香港的发展,较去年底同样的调查上升八个百分点,写下过去四年的新高,反映港人对当前的香港局面不甚满意。
平心而论,香港自从实施国安法及新的选举制度以来,社会大致稳定,虽然经济复苏不似预期,比其他地方已经好很多。许多港人对官方的施政不太满意,或许和大部分人偏向重视负面信息有关。
某程度上而言,人类天生对负面信息更为敏感,源于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往往对潜在威胁有较高的警觉性,负面信息能迅速吸引注意力,因为它们关乎个人安全。例如当我们听到附近有犯罪事件,就会本能地提高警惕,以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伤害。
大家更轻易记住负面讯息的另一个原因,和它的影响来得直接有关。一般来说,政府施政的正面效应往往需要一年半载才能显示。譬如近年港府大力推进交通基础建设,市民要数年后才能感觉到出入便利。相比之下,官方推出的措施稍有不如意,市民很容易就会感受到。再加上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媒体往往会根据用户的点击习惯推送内容,港人一点击经济欠佳的新闻,就会收到更多类似的内容,不由感觉周围充斥着一片负能量,加深怨气,进而对港府衍生不满。
香港社会的这个现象,也是全球各地近年面临的问题,许多政府皆因此而民望低迷。2024年转眼间即将过去。港府在新的一年如何突破这种施政难题呢?其他地区的政府也在苦苦寻觅箇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