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香港特稿:回归以来首次没有民主派参与 新选制区选投票率不受看好


 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  更新时间:2023-11-12 07:21
香港特稿:回归以来首次没有民主派参与 
新选制区选投票率不受看好

香港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将于12月10日举行,这也是香港改革选举制度后的首届区选。伴随着街上随风飘扬的宣传标语,再加上义工和官员深入社区呼吁投票的声音,选举气氛近日愈来愈热烈。但和以往相比,新一届区议会在组成、职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不同,未来走向备受外界关注。

踏入11月,香港的天气开始转凉,各区大街小巷却是旗海飘扬。连续几个周末,许多地区工作者纷纷摆设街站,积极落区接触市民,热闹非凡。

80后的罗文就是其中一位。她近日经常到观塘区和居民交流意见。在一家公司担任助理法务经理的罗文,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平时除了工作,也喜欢服务社区,包括到地区向市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以及参加特区政府举办的师友计划,为一些基层学生提供人生规划看法等。

观塘在香港属于旧区,住着大批基层家庭、长者和新移民。罗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该区今年发生多起建筑工程意外,还一对有智力问题的中年兄弟疑因无人照顾饿死家中的惨剧,引起社会哗然,她也从这些事件认识到,香港虽然是国际化的发达城市,社会上仍有许多人需要帮助,尤其是来自法律领域的支援。

香港虽然是国际化的发达城市,社会上仍有许多人需要帮助,罗文(右)于是毅然报名参选。图为她在街头拉票。(受访者提供)

没有任何政党背景的罗文,于是早前毅然报名参选,竞逐观塘北区的区议会议席。她说:“正如已故香港歌手罗文的《激光中》歌词中所说:光加热就等于火,我希望街坊加上我,可以令观塘北区变得更加美好。”

香港将于今年12月10日举行新一届的区议会选举(简称区选),两周的提名期已在10月30日结束。根据港府公布的名单,本届区选最终有399人报名参选。在地区直选方面,全部44个选区都有竞争,合共172人竞逐88个议席。

其中,观塘北选区的竞争激烈,分别有四个人抢夺两个议席,包括了两名现任区议员。罗文说,自己是政治素人,可市民的反应比预期中好。“有些街坊问我是什么背景,我回答说是无政党,他们表示会支持我,希望给社区带来新气象。”

在香港,区议会属于地方行政咨询机关,是地区层次的区域组织。1982年,港英政府成立区议会,把全港划分为18个区,每区设有一个区议会,由委任和选举产生的区议员组成,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务向政府提供意见。每届区议会任期四年。

根据香港法例,区议会并无实权。但随着区议会过去20多年不断增加民选议员的比例,议会的职能也不断增加,包括有审批地方小型项目拨款等的权力。另外,区议员由于有权参选选举委员会,对特首选举可以发挥一定影响力,因而在近年也拥有越来越大的政治权力,成为各大政党角逐的论政平台。

2019年,香港爆发史无前例的反修例风波,黄、蓝两种政见激烈对立。当年年底香港刚好举行区议会换届选举,被双方视为一场对决,各自大力动员,结果把投票率推至71.2%的历史高位,民主派更取得超过三分之二议席,全港18区区议会有17个由民主派主导。民主派过后不断利用区议会发表对抗政府的政治言论。

其后,北京官方通过2020年实施《香港国安法》,压制与取缔被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2021年又推行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大举修改香港的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因此,与往届相比,今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这次区选是香港改革选举制度后首次举行的区选。根据港府5月2日公布的区议会改革方案,新一届区议会将有议员470人,直选议席由452个剧减至88个,占比由94%剧降至不足两成,并新增179席委任议席,以及176席由政府委任的地区委员会成员互选的议席,另加27名当然议员。换言之,新一届区议会的选举成份比以前大减。

港府解释,这是要从制度上拨乱反正,堵塞现有“漏洞”,防止区议会再被“反中乱港”的人“操弄”。所以,在新一届区选中,区议员的产生过程也首次引入“资格审查”制度,以确认议员符合“爱国者治港”的条件。另外,区议会主席也由以前是议员互选产生,改由港府在该区的民政事务专员担任,确保新的区议会由行政主导。

其次,非建制派在这次选举中完全无缘参与。为了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区议会参选人须先取得“三会”(分区委员会、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及地区防火委员会的合称)委员提名。由于“三会”成员大部分是亲建制派人士,结果包括民主党、民协的传统民主派政党,今年皆无成员取得足够提名,连参选的资格都没有。这是香港九七回归以来首次没有民主派参与的区议会选举。

除了泛民,一些中间派政团如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创立的民主思路、立法会议员狄志远创立的新思维,以及立法会议员田北辰创立的实政圆桌等,同样在这次选举碰壁。其中,本来打算有五或六人参选的民主思路和实政圆桌,最终分别仅得一人获得提名,新思维更是全军尽墨。传统的建制派政党民建联和工联会则成为大赢家,能够提名最多的人参选。

位于九龙的油尖旺区是香港南亚裔人士聚居地,这名为自己取了个中文名的南亚裔“孙逸仙”,也报名参加区选。(受访者提供)

无论如何,随着报名期在上月底结束,新一届区选如今已进入了新的阶段。连日来所见,伴随着街上随风飘扬的宣传标语,加上参选人队伍和官员深入社区呼吁投票的声音,整个选举气氛愈来愈热烈。不少参选人纷纷设立街站,比拼提升地区服务的政纲。

新选制下首届区选引起三大关注

对于香港新选制下的首届区选,外界普遍有三方面的关注。

一是投票率多少的问题。在2019年11月举行的区议会选举,投票率逾七成,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2021年完善政制后的立法会选举,由于反对派支持者全面杯葛,投票率只有是30.2%。这次区议会选举,是官方所说的香港由治及兴的里程碑,其投票率高低将反映港人对新制度的认同度。

为了竭尽全力提高投票率,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最近一段日子不断大力宣传,在全港多个地点设置流动游戏摊位、流动宣传车及展览,透过互动游戏、专人讲解与提供资讯,宣传区议会选举。与此同时,港府多名司局长及部门首长也积极落区派传单、拍摄短片等,鼓励市民踊跃投票。

不过,多名受访的学者皆不看好今年区选的投票率。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讲师陈伟强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以前区议会选举有不少名人参选,然后再通过区议会进军立法会。今年大部分参选人均是新人,并非政治明星;加上今年区选的选区比以前大得多,不是每个选民都认识参选人,要推高投票率有困难。

陈伟强说,更甚的是,由于非建制派无法入闸,今年的区选只由建制派阵营内部角逐。虽然各区都有竞争,但并不激烈,他相信最后只有两成多的投票率。

香港迈臻研究所总监宋立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指出,许多身边的年轻人都说对今年的区选不感兴趣,无意去投票。如果要尝试估计这次区选投票率,他也认同会比立法会选举的三成投票率低。

宋立功:许多身边的年轻人都说对今年的区选不感兴趣,无意去投票,估计这次区选投票率将低于三成。(受访者提供)

宋立功表示,如果投票率偏低,反映许多港人仍然不认同新选举制度。所以近来港府千方百计,希望用尽不同方法鼓励市民投票。但对北京官方来说,国家安全最重要,未必会太介意投票率。

宋立功解释,明年港府将就《基本法》23条立法,该法例比《香港国安法》的影响更大,有可能在香港社会引起反弹。其次,美国将于明年举行总统选举。近来美国政府想和中国修好,但部分国会议员提出制裁香港法官、执法机关官员与检察官,说明香港有可能成为美国选举年的一个议题。北京官方担心美国届时再打香港牌,故索性杜绝民主派人士参加区选,以免部分人成功晋身议会,令香港议题有被炒作的空间。

区议会职能会否大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区议会多年来一直扮演着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角色。区议员作为民意代表,除了要向官方提出改善社区环境的建议,也要协助街坊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外界的第二个关注点,就是区议会的职能在改制后是否会出现大改变。

宋立功就此认为,港府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在全港18区成立“关爱队”,凝聚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援政府地区工作和加强地区网络,目的就是要取代目前区议员服务社区的角色。他相信日后区议员会恢復至以前纯粹咨询的角色,以及担当上情下达的功能,协助政府在地区宣传政策,争取市民对政府支持。

但陈伟强指出,在以前,区议员也要担当辅助港府“掌握地区脉搏”的角色,协助政府多方面收集市民意见,并向官方反映。在新的区议会制度之下,委任和间选区议员都是倾向政府,而直选区议员的选区大,未必能够充分了解民意。未来港府如何掌握真实的民意,将考验官方的功夫。

陈伟强:未来港府如何掌握真实的民意,将考验官方的功夫。(受访者提供)

至今香港社会的第三大关注,则是早前表明有意参选的民主党和民协,在这次区议会选举中全吃闭门羹,令民主派历来首次无人参选。非建制派政团未来何去何从,成为了各界近来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昔日泛民第一大党的民主党,有党内人士坦言,该党早有心理准备拿不够提名票入闸,但明知前路难行仍推荐成员出战,是为了测试新选制的包容性。接下来如何挣扎求存,才是民主党的真正考验。

宋立功认为,非建制派人士这次遭拒诸门外,是因为国家安全领域是北京目前最重要的考量。但他认为解散不应成为民主党选项,民主党应转型为民间的压力团体,或者在体制外尽量维持社区服务,服务市民,以待日后重新出发。

但陈伟强对非建制派政团的前景感到悲观。他指出,民主党、民协等民主派参选人全数出局,是预料中事。但令人意外的是,民主思路、新思维及实政圆桌也不能入闸参选,“中间派都没有空间,传统民主派政团更不用说,估计日后会慢慢步公民党的后尘退出政治舞台,完成它们的历史任务。”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