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韩咏红:香港抗疫背后的制度之争


 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  更新时间:2022-02-11 08:02

早点

北看记

香港疫情一日比一日严峻,医院系统与隔离设施皆告急,快速检测剂也缺货。一名定居香港的友人在电话中沮丧地说,香港的现状是:既无法像“共存国”一样开始恢复国际人员往来,与其他国家进行免检疫通关;又享受不到“清零”的政治红利,与大陆的免隔离通关依然遥遥无期,结果是个两头不着岸。

友人感到心灰意冷,萌生起携家离港、到别处生活的念头。

他的感受恐怕不是孤例,彭博社与路透社1月底引述香港欧洲商务协会一份报告的草稿称,“清零”策略使大量外企和人员出走,这波“离港潮”有可能是香港历来规模之最。

当时,香港的单日新增病例还不到百起,如今这个数字已在1000起左右。由于大量病例源头不明,不同专家团队都做出悲观的预测,认为香港单日确诊可能在两周内破万。港大医学院的模拟更测算出,到3月中下旬每日感染人数可能高达2万8000人,每日预计15至20人死亡,该院院长梁卓伟主张香港采取类似大陆的封城禁足强制措施。

社会上已出现恐慌情绪,出现“抢菜潮”、“排队理发潮”,有些确诊者因医院床位爆满而被迫暂时在家隔离,但多数港人住所狭小,居家隔离很容易造成疫情传播,这让其他市民更感恐慌。

必须说,所谓外人不应该去讥讽香港疫情“濒临失控”,因为相较于新加坡近日的每天破万起,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的数万起甚至几十万起,香港的抗疫成绩并不差。

但抗疫成绩又不仅取决于确诊人数,社会付出的成本,以及过程中社会是否维持凝聚力,保持对体制的信任,对前途的信心,也是整个方程式的一部分。

在香港,如何抗疫已上升为中西制度与意识形态之争,原有的“安全”与“自由开放”价值对立再次被挑起,社会裂痕再次裸露。

自从1月底以来,亲北京的港人与媒体连篇累牍地发表社论与评论,直指“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不单是抗疫路径的选择,更涉及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及价值观之争。他们也指美英媒体借香港对中国的“清零”政策进行针对,而且“意图以‘国际地位’作为要挟,离间香港与内地关系”,呼吁香港“切不能中了外国势力的离间计”。

中国政协委员、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昨天在《明报》发表题为“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是属于‘一国’”的文章,把香港抗疫政策争议放到“一国”与“两制”对立的层面上,指责治港的精英群体“骨子里始终相信英美一套”。

张志刚的说法,也许反映了事实,但突出意识形态对立,对于香港走出这波疫情,有好处吗?

在付出了艰巨努力和强大政治决断后,中国内地在2020年成功地把疫情控制下来。此后北京一再以“清零”政策的成功宣传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强化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并驳斥与“病毒共存”的主张是“躺平”、是枉顾人命的“投降主义”。

中国的抗疫成就确实有目共睹,这背后有着国家强大的动员力、数据治理能力、较为统一的社会心理以及广阔的内需市场做支持,“清零”政策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与经济体。

当香港与大陆在疫情下寻求接轨时,两者现实、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再次被激化。

北京一直对香港的防疫不放心。当疫情升温时,北京认为香港不像内地城市般进行全民强制检测,又拒绝大陆帮忙,而且迟迟不推行陆港两地互通的“健康码”。北京对香港抗疫方式的明显不满,从去年10月港区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被拒赴京参加人大常委会例行会议,就可见一斑。这是北京不放行通关的原因。

在大陆眼中,香港只是“半清零”“半共存”地抗疫。反观香港的治理精英,他们一方面自知与大陆一样的严格防疫政策在香港很难实施,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恐怕也确有抹不去的殖民地情结,认为西方的做法比大陆更靠谱与高级。

在这方面,恰如张志刚所推崇的网红“兔主席”所分析的,由于现实与心理的原因,香港的治理精英群体只是“机会主义”地执行清零与寻求陆港通关,走一步看一步,能通则通,不能通也没有办法。结果就是大家都看到的:两头不着岸。

然而,“兔主席”倒是主张让香港当一个试点,当个“白老鼠”尝试西方的“共存”防疫模式。责任就让香港自负,“也许真的可以为中国大陆疫情防控的下一步打开思路呢?”不知道兔主席这是否是曲笔为香港发声,呼吁给香港一个不同的选择。

对北京而言,一个与内地不同、有自身特色的香港,其实更有价值;然而过去几年的对立,已导致大陆这方始终对港人与香港精英深深的不信任。如今,香港的当务之急是暂停路线争论,用最可能、最需要的手段阻截疫情;而不是一旦面对考验,社会又重燃对立与意识形态纷争,希望那不会成为香港下来多年摆脱不了的宿命。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