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调整部队领导体制 因应周边压力
一架印度战机飞过中印军人6月中发生流血冲突的达拉克地区的首府列城。(法新社) 2019年10月1日,中国庆祝建国70周年大阅兵,预备役部队方队操步经过天安门广场。(视频截图)
中国特稿
随着中印边境局势升级,南中国海、台海风云再起,中国面临的周边军事压力明显增大。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不同方向加紧准备,以应对可能失控的战争风险。
中共中央近日决定,自2020年7月1日起,预备役部队全面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由现行军地双重领导(中央军委与地方党委双重领导)调整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
解放军预备役部队从军地双重领导变成军队单独领导指挥,意味着预备役部队将完全姓“军”。此举显然是要突出预备役部队的作战功能,提高预备役部队的军事训练水平,在爆发大规模战争时可迅速征召广大预备役人员进入现役,增强军队实力。
预备役人员超过1000万
中国目前现役部队人数约200万人,预备役人员超过1000万,军兵种涵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武装集团。
解放军预备役部队分军种和兵种预备役师、旅、团,授予军旗和番号,执行解放军条例条令,列入解放军序列,平时归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建制领导,按照规定进行训练,必要时可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战时动员后归指定的现役部队指挥或单独遂行作战任务。
预备役部队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军队转业和退伍人员大多会被编入预备役部队,预备役官兵每年进行一次组织整顿和人员调整,并建有训练基地。
对于这次预备役部队指挥体制改革,《解放军报》6月29日在头版发表评论说,这是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政治决定,有利于强化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预备役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坚持党管武装、姓军为战的根本属性,有利于推进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一体建设和运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层发起数次大规模裁军,现役兵力从超过400万降到200万左右。裁军和近些年的军改虽有效提升了解放军应对现代战争的能力,但有人担忧,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解放军可能面临现役兵力不足的窘境。
中国高层改革预备役部队的领导指挥体系,将推进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一体建设和运用,提高解放军成建制快速动员扩编和提升联合作战能力,确保战时解放军能够及时扩充兵员。
中印边境或爆发新军事冲突
6月15日,中印军队在双方边境西段的拉达克地区加勒万河谷爆发严重肢体冲突,造成印军20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尽管中方至今没公布自身伤亡数字,但这是50多年来双方之间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流血事件。
加勒万河谷战略地位重要,中印双方都声称对这一地区拥有主权。冲突发生后,印度上下群情激愤,呼吁政府强硬反击中方“入侵”,印度政府已允许军方在必要时动用武器,使中印以前达成的在争议地区互不使用武器的协议有被撕毁的风险。同时,中印都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双方爆发新军事冲突的风险不断升高。
与印度近期频繁向中印边境西段调兵遣将相比,中国向相关地区增兵的动作并不明显,但中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实力比印度只强不弱。
近些年来,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新疆、西藏的公路、机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一旦需要,中国军队可迅速向作战区域投送兵力和装备,对印军形成兵力数量和装备质量优势。
同时,中方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获胜,这使中国军队一直保持对印军的心理优势。在战争支撑、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中方也明显优于印方。中方自忖胜算更大。
中国军方学者王云飞分析,一旦中印爆发战事,中国可采取以远制近、节点打击、破交袭击(破坏敌方交通线)等不对称优势战法击败印军。
以远制近就是以远程火箭炮、中近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摧毁对方前沿机场和屯兵基地,毁伤对方的兵力支撑体系。而印方目前基本还没有能与中方比拟的相关打击手段,并且印军反导、反远火打击的手段和能力非常薄弱。
中印双方都具备毁伤对方情报侦察、雷达通信和指挥控制等设施的能力,但中方空地导弹、无人机作战、反辐射导弹、电子干扰能力与印方相比有很大优势,且与印方相比有航天信息、空中预警、远程警戒等不对称信息优势。
印方在拉达克地区战备公路少,标准等级低,中方通过破交袭击瘫痪印方的公路和机场,即可割裂印军主力之间的协同配合。印军也有一定毁伤中方公路和机场交通设施的能力,但中方恢复交通的能力远远强于印方。
印度高层应该清楚中印之间的实力差距。因此,虽然国内舆情汹汹,印军动作频频,但印度高层仍保持相对克制。印度陆军参谋长6月26日向国防部长汇报时表示,印军在中印边境线已做好充分准备,正在为长期活动坚守。
中印双方6月30日在边境地区举行了当月第三次军长级会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会晤表明中印双方希望通过对话磋商妥处分歧,管控事态,缓和局势。但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并未得到缓解,双方在谈判的同时也都在积极备战。稍不留神,中印双方很有可能从肢体冲突上升到武装冲突,甚至引发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