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劳动力缺口数百上千万 中国养老行业发展难


 新闻归类:社会新闻 |  更新时间:2020-07-28 07:4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没赶上好时候。”面对行业新政,三年前大专毕业在北京从事养老驿站运营的李笑晨说。

7月13日,北京市民政局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北京生源或北京地区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往届毕业生,进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拟获入职奖励数万元(人民币,下同),标准为本科及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

 

岗位以护理员居多,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加之专业性不强、职业上升通道有限,北京市的老年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仅有30%的行业留存率。“养老服务面临劳动力‘断层’和需求‘壕沟’之间的巨大差异”,成为这次《征求意见稿》制订的依据之一。

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388万,占总人口的18.1%。中国发展基金会预测,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7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有数百乃至上千万,一线养老护理员存在“三低三高”现象: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职业风险高、年龄偏高。

三年内 专业毕业生流失70%

一个月前,毕业三年之际,李笑晨的一个同学从养老行业离开了,这让他觉得特别可惜。

那位同学本就职于北京市一个较大的养老公司,“平台非常不错”。但长年连续工作8至12小时,护理待在床上、轮椅上的老人,让他不到25岁就患上了腰间盘突出。身体无法承受、薪酬和职业发展不理想、看不到希望……三年间,因为各种原因,李笑晨尚留在养老行业的同学仅存一半。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屈冠银告诉《中国慈善家》,据跟踪调查,北京市的相关专业学生从养老行业流失,主要发生在毕业三年内,流失率在70%左右。

根据屈冠银提供的数据,北京市2019年正在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7所,全市专业在校生不超过600人。而在行业里留下来的30%专业毕业生里,“坚持”是他们与《中国慈善家》对话时出现的高频词。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研主任李红武告诉记者,该学院毕业生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初始就业工资3500元左右。“有些工作时间长的、干到主管的,大概有五、六千。”屈冠银说。2019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为2200元。

5万元的奖励,对于每月到手工资4500元的兰佳豪来说,是一个不算小的数目,“是一种鼓励,能让我更加坚持在养老行业里。”他一年前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某养老机构工作,在《征求意见稿》入职奖励的发放对象范围内。

而对毕业已三年、并不在奖励发放范围内的李笑晨来说,“坚持”的方式是开辟“第二职业”——相声演员。“说相声不是太挣钱的一个行业,但讲课、演出,三四天挣的钱能比做养老护理员一个月挣的还多。”这让他的经济状况宽松了许多,能更持久地服务于老年群体。

他劝同伴和后辈们也和他一样,找一个相对自由的“第二职业”,改善经济状况,以继续在低收入的养老行业里呆下去,也算是“反哺”了养老业。朋友们大多选择了做微商,一些人在别的行业里“尝到甜头”后,就顺势离开了养老业。李笑晨感到有些懊恼,但似乎也已经习惯了,“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他的学弟刘金炯辉在今年毕业,已经定下去一家养老服务公司工作。根据《征求意见稿》,数万元的毕业生入职奖励从入职满一年后分三年发放,每年按照补贴标准的30%、30%、40%的比例发放。无法一次性进行投资,刘金炯辉认为如此补贴“对我们的帮助不是很大”。

屈冠银表示,《征求意见稿》发布后,预计今年去往养老机构工作的专业毕业生会有所增多,“但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招不到的“孙辈”

安冉已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五年,目前是北京普亲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运营长,公司里有不少她的学弟学妹。虽然1/3的实习生会在毕业时转行,但在她看来,留下来的专业毕业生通常表现不错,主要分散在综合主管、行政(人事)、社工等职位,“坚持做护理的也都会在两年内晋升或者调整,大部分都是护理主管。”

张佳蕊在单位里就是护理部主任,她所在养老机构的15个员工里,只有她一个“90后”,她感到有些孤单,“很希望能有年轻小伙伴加入。”

安冉也如此希望。考虑到公司过半的运营成本都为人力成本,她的团队每年会向有关的院校专业“预订”一两位实习生。《征求意见稿》的发布预示了人力成本的降低,她认为今年招的实习生可以多些。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养老院的行政人员吴先生,今年却仍然没有指望能招到年轻人,目前养老院里最年轻的护理员是三十多岁。从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中,他感觉到老年人普遍喜欢更年轻的护理员,因为“像他们的孙辈”。

然而,养老院的工作环境单调、单位文化跟不上,“年轻人来了也不一定留得住”。并且,东直门街道养老院的人力成本同样超过经营成本的一半,无法给年轻人开出较高的工资。同时,还需要考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我们这儿的老人以工薪阶层为主,退休工资才4000块钱,不可能要求每个月上万元的服务。”

吴先生自己也感觉到,机构的升级发展的确需要一些具备专业技能的年轻人,许多工作他只能“半路出家”地兼顾,比如写报道、运营公众号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我们就做得慢一点,没那么漂亮,但是那个意思,只能是这样。”

天津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建石曾在2019年对《中国青年报》表示,养老是重资产运营行业,成本高、运营周期长、回收周期长、效益低,所以养老机构对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很严格。

对此,国务院曾在2019年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意见包括减轻养老服务税费负担、推动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促进老年人消费增长等。2018年至今,北京市民政局陆续发布办法,每个月向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发放补贴,促进养老服务的发展。

“希望养老能真正成为一个朝阳行业。”吴先生说。

“青春养老人”

“之前有个学妹,和我说她在养老院觉得很委屈,有时候会被有认知障碍的老人骂,还挨了一次打。我问,他打了你之后,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她说,想着赶紧把这个老人稳住,不要让他摔倒。我说那就对了,你有做养老人的职业素养。”李笑晨对记者回忆。

在“青春养老人成长联盟”中,这样的交流时有发生。联盟由李笑晨母校的屈冠银、臧少敏老师于2016年成立,旨在为北京已毕业的、未毕业的专业学生与养老行业里优秀的管理人员提供线上交流平台,每个季度会举办一次现场沙龙活动。

“以前我们是摸石头过河,现在有了联盟,学弟学妹找到了组织,能少走很多弯路和坑。”李笑晨说。

得知《征求意见稿》发布内容时,兰佳豪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消息坚定了我的梦。”他对记者表示,自己家中有奶奶、大爷两位老人,目前由父亲照顾,“梦想是自己做养老机构,我来给我的家人养老”。

除了给从事养老服务的北京毕业生发放入职奖励,《征求意见稿》内容还包括向一线养老护理员每月发放1000元补贴、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分级分层培训体系、各区打造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等。根据民政部门户网站的消息,截至2019年7月,河北、内蒙古、浙江、广东、广西等13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层面养老护理员奖补激励方面的政策。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计划在全国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制”。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秘书长韩华向《中国慈善家》表示,协会近两年配合推行“1+X制”,出版了30余本养老方面的相关教材,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培养工作,并推荐已持证的毕业生进入养老机构就业。她认为社会组织可以与国家项目紧密结合,共同培养优质的养老人才。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养老事业发展基金长期开展“夕阳下的天使”项目,旨在引领大众关爱老年群体。秘书长谢君认为,在推动专业人才从事涉老服务方面,社会组织可以起到引导作用,比如经常开展一些志愿者走进社区和养老机构的活动,加深青年人对老年群体的认知和情感,进而融入涉老服务的行列。

目前,“青春养老人”群体以高职、高专毕业生为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行业就业意愿调查分析报告(2019)》显示,我国养老人才培养体系结构较为单一,学历教育发展相对迟缓——3189份网络问卷中,普通本科和研究生以上占比11%,其余为高职、高专学生。

“中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无数养老人的坚持,希望这里边能有更多我们专业毕业生的身影。”安冉说。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