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
“地摊经济”近日成为热词,一张所谓的北京“地摊地图”也在网上流传,但经记者向市城管委核实,此为谣言。帖子中的109处摆摊地点,实际上是多年前本市无序设摊较为集中的点位。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这些摊点已基本得到整治。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地摊经济”是否适合一个城市,要由这个城市的定位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标准抓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意味着北京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特别是包含老城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本身环境脆弱、商业集中、人员稠密,治理难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摊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街道脏乱、假冒伪劣、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堵塞交通、不卫生不文明等曾经的城市顽疾一旦卷土重来,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近些年,北京立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拿出“绣花”功夫治理城市,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活服务的品质,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通过巨大努力,“开墙打洞”、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背街小巷环境等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活服务网点布局更加便民,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胡同街巷净了静了,街心绿地公园多了、“四九城的味道,又回来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成果,稳步增强着全社会对精细化治理的共识和信心,也让政府与市民间的互动更加积极有效。而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只有继续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始终坚持红线约束,始终强化规矩意识,方能不断夯实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北京经济发展和市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全市上下“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意愿十分强烈,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锚定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城市治理成果。目前,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北京在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正在紧抓窗口期,不断拿出积极措施,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其中的很多已经产生积极效果。不论是出台落实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援企稳岗、灵活就业、扶贫济困等一系列政策,还是千方百计帮扶中小微企业,组织开展北京消费季活动,发展特色商圈、夜间经济、休闲经济,有的放矢的政策红包,都勾勒出北京经济新的“活力图”。特别是着眼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实际困难,不断强化兜底保障,确保稳定生活。可以说,保就业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关键是进一步抓细抓紧抓实,让好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某种意义上,关于“地摊经济”的讨论,也帮我们再次认识和把握了北京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统筹好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多方面工作,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重振旗鼓,以多样政策促进消费回暖增加就业,我们必将化危为机,积蓄起更强大的发展能量。
(评论员 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