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西视角下熊猫形象分歧日益扩大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5-14 07:21

过去十几年来,中西视角下的大熊猫形象分歧日益扩大。在中国,熊猫是圆润可爱、穿上坚硬外壳的冰墩墩;但在西方媒体中,熊猫的形象已渐渐变成是浑身肌肉、巨大霸道的专制主义象征。 

近70年的中国熊猫外交,使熊猫成为高度政治化的符号。随着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西方媒体中的熊猫形象也出现了直观的改变。

在1970年代至2010年代,大熊猫与西方领导人合影的画面在西方媒体中并不少见,尼克逊夫人帕特、英国前首相希思(Edward Heath)、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政要,都曾与熊猫亲切合影。但这样的画面在2018年以后变得极为罕见。 

熊猫在西方媒体漫画、插图中的形象也出现巨大变化。根据本报梳理,英国媒体《经济学人》周刊1997年至今的封面漫画中曾出现熊猫10次,1999年3月的封面是拿着武器的小个头大熊猫面对巨大但畏缩着的美国山姆大叔;2017年9月的封面漫画中,熊猫是巨大壮硕的,但熊猫眼睛周围可爱的黑眼圈,被画成强盗眼罩的形状。

富布赖特项目学者塞琳娜(Selina Lee)和高级研究员雷蒙娜(Ramona Li)在《外交政策》杂志的分析文章中警示,这类视觉速记的表达方式有效但也很危险。它们倒映出美国在中国被刻画的方式,例如《中国日报》的漫画也常用美国山姆大叔或自由女神来刻画美国的负面形象。这种视觉速记方式和前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做法雷同。

在中国国内,大熊猫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在中国舆论中成为备受保护并且越来越敏感的话题。去年底开始,旅美大熊猫丫丫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消瘦、毛发脱落的照片引发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讨伐声浪,中国网络上有关丫丫被虐待的传闻不断,要求丫丫提早回国的呼声也持续高涨。

丫丫今年4月回国后,中国官方试图为围绕丫丫的舆论争议降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4月29日发声明强调公众过度拟人化和过度共情会干涉正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并呼吁民众科学理性看待大熊猫饲养管理工作,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有分析认为,中国民间在丫丫事件中沸腾的反美情绪,体现出中国在改变战狼外交路线以及柔化外交形象时面对的巨大挑战。

加利福尼亚圣玛丽学院历史学者松斯特(Elena Songster)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研判,丫丫事件显示中国人民对大熊猫与日俱增的民族主义归属感(nationalistic ownership)。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把熊猫的赠送和租借形容为中国人民善意的献礼,熊猫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人民的熊猫”。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分析,美中竞争升温、中国内部国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与外界资讯流通的限制,很容易让一些原本可能不是很特别或起眼的事件成为大众发泄情绪的焦点。这类较激烈的情绪,不但会加深中国在国外的强硬形象,也可能减少中国政府处理对外事务的弹性。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